奶茶 流行千年的美味-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食品

奶茶 流行千年的美味

2018-11-07 09:35:00 北京日报

  茶水清冽,但略微苦涩,牛奶甘甜,但稍带奶腥,两者融合在一起时相得益彰,口味上达到奇妙的平衡——最早是谁突发奇想,将奶与茶一起泡制饮用?

  虽然奶茶的发明者已无从考证,但它的种种特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喜爱千年以来热度不减——北方游牧民族帐篷里的酥油茶、大航海时期的“英式下午茶”、殖民文化下的“阿萨姆奶茶”、码头工人的“港式奶茶”、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台湾珍珠奶茶”,以及今天城市街头的连锁奶茶店、资本重金下的“网红奶茶”……手捧一杯奶茶,捧起的不光是美味,也是一段传奇。

  游牧民族的奶茶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茶经》的第一句话,划定了中国茶叶的种植格局。

  但在茶树广泛生根于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地带前,中国茶叶最早的故乡得到喜马拉雅东部的丛林里找寻。赤道低地山区的多样气候,与印度洋季风携带的充沛降雨,造就了世界上最富饶多姿的植物带,其中就有茶树。几千年前喜马拉雅山东部的部落民族就发现了茶的奇妙——因为含有咖啡因,口嚼茶叶可以生津抵乏,并且茶叶中的酚类也是一种天然的抗菌剂。这些茶叶的最早食用者将茶叶攥成小球与其他食品一起咀嚼。

  公元前4世纪,茶叶以药品属性被贩卖到平原地带,食用方法从口嚼变成了与水同煮。茶水很快成为寺庙和道观打坐冥想的绝佳伴侣,被称作“仙液”;而宗教力量也有足够的财力,将这种生长在森林深处的植物移植培育。随之而来的,是饮茶习惯传遍中国长江、黄河流域,随后传入西藏、蒙古,以及中亚的其他地区。

  在高纬度地带,茶遇上了奶。

  关于茶和奶相遇的故事,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文成公主。相传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对着牧民端上的羊奶眉头微颦,可能是不太习惯奶制品的腥腻,也可能是草原的饮食让其消化不良。这时她想起自己从家乡带来的茶叶,灵光一现,将茶叶与奶一并煮热后同饮,风味独特,香气浓郁,既解腻又驱寒,游牧民饮用奶茶的风尚由此传开。

  这个故事的真伪已无从考证,但其中透露出与奶茶相关的两点信息不容置疑。第一,在牧区与高寒地带,主要以牛、羊肉及奶制品为主,粮、菜为辅,这样的饮食结构中,奶茶可以调节消化、促进新陈代谢,还有保健和病理预防的功能;第二,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劲风凛冽、冬季低温,极大考验着人体耐力,一杯奶茶不但能驱寒保暖、耐渴耐饿,茶碱中的咖啡因还能激发体力,帮助游牧民族在人烟稀少的牧区长途跋涉。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奶茶在高纬度的牧区俨然成为一种超越了饮品的存在,是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蒙古奶茶,新疆奶茶,还是藏民的酥油茶,所饮用的茶底多是砖茶。砖茶起源于唐代太和年间,是以毛茶晒青、筛磨后,经过高温气压工艺制成砖形的块状茶。这种茶叶不易变质、方便携带,在丝绸之路上备受欢迎,几乎可以等同于货币。唐宋时期在边境地带进行大量的“茶马互市”,交换的大多是这种茶。

  草原奶茶就是由砖茶混合鲜奶,再加盐熬煮而成。在大草原上,每日伴随朝阳升起的,是草原妈妈们支起锅架熬煮咸奶茶冒出的缕缕白烟。煮上一锅咸奶茶供全家人饮用,是草原妈妈们每天的头等大事。蒙古族人的早餐,通常一边喝奶茶一边吃炒米,剩余的茶暖在微火上以便随时取用;新疆高寒地带的牧民在出门前必须喝足奶茶,最好再携带一杯以配干粮;藏民每天光是早上就要喝好几杯酥油茶,在喝最后一杯时喜欢只喝一半,剩下的与磨碎的青稞粒一起冲泡食用。

  就这样,茶从喜马拉雅山脉出发,在中国内陆形成饮茶风潮后,又传到西北游牧民族,成为高寒地区维持体力、调节饮食结构的重要饮品。

1 2 3 4 共4页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怎样让悲剧不再重演?

    万州事件是一次规则让位于情绪、结果令万众哀叹的悲剧。在反思言论中,“规则”二字不断地被提起。

  • 再见了 药店

    日前,北京市发改委推出一道新政:允许便利店卖非处方药。大街小巷的药店慌作一团,行业颠覆一触即发。

  • 互联网平台靠“灌水”洗不清自己

    8月份才借着世界杯火了一把的马蜂窝旅游网,在10月份就遭遇了寒冬。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杨帆:带领群众走向“电商小镇”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过去只是个“收破烂”的“垃圾之乡”。近年来,成功走出“农民电商”发展路子。带来这个巨大变化的,是年轻的镇长杨帆。

  • 盲感体验

    “我在哪儿?走的是直线吗?”秋日的午后阳光明媚,几位特殊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公园附近蒙着眼开展定向行走课程,体验盲人出行的不易。

  • 吉林深山的松塔采集人:一天爬20多次树 赚钱供孩子上学

    一天爬20多次树 赚钱供孩子上学中新网吉林敦化11月1日电 (吕盛楠 李明姝)随着树上最后一颗成熟的松塔落地,48岁的刘保国才慢慢从树上爬下来。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七旬翁和他的鱼鹰部落

    • 优势栏目

      浙江武义:人欢鱼跃丰收景

    • 优势栏目

      福建建瓯:纸灯笼热销海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