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贵在“通透”-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时尚

读书贵在“通透”

2018-05-14 08:37:50 浙江日报

  清朝《先正读书诀》中选录了朱子的一段话,曰:“十事格得九事通透,一事未通透不妨;一事只格得九分,一分不透最不可。”意谓“宁可十件事只搞明白九件,千万不能一件事只知晓九分”。

  读书,为什么强调“宁可十件事只搞明白九件,千万不能一件事只知晓九分”?作出这般选择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搞明白九件”,充其量只是留下“一件不明白”的遗憾,但假若“一件事只知晓九分”,那么,就很有可能因为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而导致歪曲这一件事的事理,最终对这件事处于不明不白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这样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写过一篇《瓮与缸》的文章:“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自宋朝以后妇孺皆知,说明司马光天赋异禀,处理危机的能力过人。可后来读《宋史·司马光传》,关于‘砸缸’,文字如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文字洗练清晰,说‘瓮’未说‘缸’。中国文字严谨,缸与瓮区别明显。收口为瓮,敞口为缸。战国至西汉时期已有陶制大瓮,千万别小看器口的一收一敞,敞口深腹大缸完全烧造成功是明末之事,比收口大陶瓮要晚上两千年。”为此,他得出结论:“由‘司马光破瓮’到‘司马光砸缸’,从证据学角度有许多待商榷之处。细节决定成败,学者信誓旦旦告诉你的故事可能只是个影子,捕风捉影不是学术态度。”因为一字之差,而将读书治学因“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负面影响说到这个份上,进一步印证了读书贵在“通透”的意义。

  读书为什么要“通透”?这是因为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要从书本中学知识、学文化、学技能。如果没有认真读书,只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那就达不到增长知识、扩大见识、提升本领的目的。

  读书要做到“通透”,则务必在下笨功夫上发力。读书真的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地读,聚精会神地读,持之以恒地读,方能有所领会,有所积累,有所长进。朱光潜先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口诵心惟,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尤其对于一些朗朗上口的唐诗宋词,以及经典著作中的经典章节、经典片段、经典之句,我们不妨花点功夫将其背诵下来,以求达到孔子所倡导的“默而知之”的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倡导下笨功夫并不是不要讲究方法和效率。事实上,下笨功夫若能和讲究方法、效率结合起来,那么,读书的效果当是事半功倍的。比如,南宋学者李侗提出,“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反复推寻,以究其理”。初读找不到“理”那是最正常不过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勇于质疑,善于思考,“反复推寻,以究其理”。而余秋雨先生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再如,面对同一内容的阅读,我们不妨选读与之有关的不同作者的书籍,以便透过多种视角,全面、辩证地掌握其本质所在。

  “通透”读书,我们还得在越界而读、坚持杂读上下功夫。当然,这里所说的杂读,理应是在相对专的基础上的杂读、博览,从而求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效果。

  “通透”读书,最忌一味求速冒进。这种“一目十行”式的阅读方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攻城略地,长驱直入”,获取信息很快,效率很高,实则“其进锐者,其退速”,因为读得稀里糊涂、如坠雾中,没有质量又哪有速度可言?读书人必须懂得这样一个常识:读书求快,务须实事求是,能快则快,不能快就慢慢来,因为有时慢也是快,慢中孕育着快的几率,这就是读书的辩证法。历史上,或许有过一目十行、过目能诵的才子,但大多数人肯定不是,也肯定不行,既然我们不是读书的“超神”,那就得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要求去诵读,去领会。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汶川地震十周年

    灾难面前,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强。难忘守望相助的日日夜夜,致敬不屈不挠的灾区人民。

  • 母亲节大声说出爱

    人一生中最坦诚的时候往往是儿时或者是老年,年轻时的我们藏了太多话,尤其是对家里人,对我们的母亲。

  • 如何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你知道吗?

    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不同级别鉴定的人员,申报条件不尽相同。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1

      【特稿86】地震孤儿的10年回家路

    • 优势栏目

      【汶川地震十周年】映秀花开

    • 优势栏目

      【热点关注】配售成风,药酒可以这么卖吗?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