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教授坚守讲台,85岁名演员再当“学生”,耄耋之年,他们的人生继续精彩-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93岁教授坚守讲台,85岁名演员再当“学生”,耄耋之年,他们的人生继续精彩

2018-10-17 20:09:27 北京晚报

  10月中旬的北京已经步入深秋。在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施仲衡。听说要讲讲他和地铁的故事,老爷子坚持要来办公室和记者畅谈,“这是我这一辈子做得最专注的事情。”

  这位与地铁打了大半个世纪交道的老人,见证了首都地铁从“单”到“多”,走向四通八达。当年北京修建我国第一条地铁——1号线,他就是前期试验段的技术负责人。当年正是他的据理力争,改变了这条地铁的修建方案,提出深埋改浅埋方案,主持完成了浅埋地铁车站关键性技术的试验研究,也换来了我们如今乘坐的舒适、便捷、安全。后来北京地铁越来越多,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老爷子由衷的高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总是会去那些新开通的地铁走一走,看一看,1号线、2号线、4号线……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说:“这一辈子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地铁连接城市的千家万户,为大家带来便利,为城市带来活力。”

  一般人到了花甲之年,就可以告别工作岗位,颐养天年了。可对于施仲衡来说,60岁之后,他反而更加忙碌了。上世纪90年代,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都迎来了地铁的高速发展期,投入地铁建设的他创造了中国地铁的多个“第一”。

  

  1993年,他带领技术人员主持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第一个国际招投标项目——广州地铁1号线,并在国内首创了地铁工程设计监理制度。“这些年来,父亲总是往外地跑,我们担心他身体受不了,老爷子总是说,得往外多跑跑,才更硬朗,更精神。”施仲衡的女儿说。

  进入新世纪,到了古稀、耄耋之年的施仲衡带领团队开始攻坚轨道信号等地铁自动化运营技术。他告诉记者,现在城市里地铁越来越多,只有实现自动化,才能实现轨道交通网络高效运行,“这种核心技术,我们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顾问,他多次参加技术研讨,为我国自主研发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2010年,拥有百分百“中国血统”的CBTC轨道信号系统在北京地铁亦庄线上试运营。这标志着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依靠纯进口技术的历史正式结束,每公里建设费用也相比过去大大下降。

  去年底,北京地铁燕房线的开通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是我国首条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地铁线路,智能化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实现了“无人驾驶”。施仲衡作为技术专家参与了燕房线的技术研发应用。

  “今年我已经88岁,岁月不饶人,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还想为中国的轨道交通发展做一些事情,我愿意为中国地铁奋斗终生。”

  杨嗣信 “80后”扎根工地半个世纪

  

  杨嗣信 1930年出生的同济大学“老大学生”,1952年分配到北京工作,进入了当时的北京建工局。长城饭店、中央电视塔、西站、首都博物馆、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奥运工程……北京各个历史时期的地标建筑都有他的参与。

  10月11日6时30分,杨嗣信如往常般加入“上班族”的洪流,7时45分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我是个闲不住的‘80后’上班族。”他笑着说。这个“80后”指的是他88岁的高龄。从1952年起,在工地扎根了半个多世纪的杨嗣信,也成为活跃在一线的“老兵”。

  “北京的建筑施工业界有个‘托塔天王’,说的就是杨嗣信杨老。”在还没采访前,记者得知了“托塔天王”的外号。这个塔,指的是位于西三环、总高405米的中央电视塔,是当年亚洲第一超高层建筑。

  

  中央电视塔仅是杨嗣信“托”起的诸多建筑之一。从长城饭店、西站,到首都博物馆、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这位建设“老兵”的足迹遍布四九城。“我们的杨老,淡泊名利、心无旁骛,一心扑在工地上,扎根现场,钻研技术。”一位同事如此评价。

  

  如今,杨嗣信的头衔比年轻时还多。最近,杨嗣信又受聘成为北京冬奥会工程建设顾问,这是他继75岁那年担任2008北京奥运工程指挥部领衔专家后,二度结缘奥林匹克,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双奥”顾问。

  

  “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工地,喜欢施工一线,这种热爱不会受到年龄影响。”杨嗣信说,他能在机器的轰鸣中找到快乐,在思想碰撞中找到力量。

  年维泗 老顽童 心与足球贴得很近

  年维泗 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教练员,有“中国足球教父”之称。1957年作为中国队成员参加世界足球锦标赛预选赛。1965年7月出任中国队主教练。曾任中国足协主席。

  作为中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曾担任过足协主席的年维泗已经85岁高龄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的生活忙碌又快乐。

  年老的日常生活与其他老人没什么两样。每天作息规律,平时看看电视、走动走动、按摩、泡脚、按时服药一样不少。年老德高望重,当年叱咤风云的中国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基本上都是他的学生。弟子们都没有忘记他,经常上家里来和他相聚。年老的好人缘是对他最大的安慰。有朋友,有聚会,有人惦记与想念,受人尊重与爱戴,让他乐在其中,感恩知足。

  吕德康夫妇 养老院里开设艺术课堂

  吕德康和王喜兰 86岁的妻子王喜兰曾从事化妆设计,85岁的丈夫吕德康曾是一位油画画家。这对老夫妇虽然都已年过八旬,并且住进了养老院,却依然老有所为。在养老院的老年大学里,他们利用各自的特长,为老年人开设绘画课和书法课。除非身体不适,两位老者坚持每周开课,至今已经坚持了近5年的时间。

  86岁的王喜兰和85岁的吕德康是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有名的“夫妻教师”。两人利用自己在国画和书法方面的特长,每周为养老院里的老人上课。

  吕德康为老人们上的是书法课。吕德康曾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长年画油画,擅长舞台美术,有书法功底,五年前他带着老伴儿王喜兰住进了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当时吕德康刚刚经历过大手术,身体不算太好,养老院老年大学的校长曾“三顾茅庐”,劝说吕德康为老人们讲课。

  

  身体稍微康复后,吕德康就应邀开班授课。从怎么握笔、蘸墨开始,一教就是四年多。现如今,有20多位老人每周都跟着吕德康学习书法。每次上课,吕德康都是被护士推着轮椅进的教室,虽然上完课他总会觉得体力有些吃不消,但看着“老学生们”每次都有进步,他感到很是欣慰。

  

  和丈夫相对安静的书法课相比,王喜兰的国画课热闹非凡:“我的腿不能停,嘴不能闲着,一节课下来大汗淋漓的。”学生因为年龄大,经常记不住提醒,王喜兰便经常反复提醒,甚至亲自上手帮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坐着的时间。

  “每完成一幅作品,学生们要么寄给定居海外的子女,要么在朋友圈里收获无数点赞。每次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记者 | 王金跃、李祺瑶、张航、赵莹莹、刘大伟、叶晓彦

  摄影 | 安旭东、王海欣、程功、赵莹莹、刘大伟

  监制 | 王祎

 

1 2 3 4 5 6 共6页

编辑:昕亚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18年十一黄金周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逐渐递增,每年的十一黄金周,“高速堵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 众志成城抵御“山竹”

    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针对今年第22号强台风“山竹”给广东省造成的严重影响,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

  • “网红”不是挡箭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一个网红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更多这样的网红“站出来”。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老有所学

    • 优势栏目

      为贫困老人送光明

    • 优势栏目

      探访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