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科考队员:在浩瀚海洋中留下我们的印记-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北极科考队员:在浩瀚海洋中留下我们的印记

2018-07-24 10:29:34 中国青年报

  北极科考队员为“海洋强国”代言:

  “在浩瀚海洋中留下我们的印记”

  开栏的话

  7月20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踏上前往北极的征程。未来两个多月,他们将在极地探索未知奥秘,孵化奇思妙想。今天起,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开设“逐梦北极青春行,海洋强国有我在”专栏,联合《中国海洋报》全程报道。

  -------------------------------------------------

  7月20日清晨,随着汽笛声在上海极地码头响起,“雪龙号”科考船向北缓缓驶离,甲板上,131位考察队员站成一排,向前来送行的人们挥手道别。

  “勇攀科学高峰”“以优异的成果回报祖国和人民”的红色条幅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远方。

  这些科考队员中有一线科研人员,有青年教师,还有大学生,他们的共同身份是: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员。他们将在北极各海域开展为期60余天的考察。

  “从本科到研究生,每年都有很长一段时间漂泊在海上,可以用自己亲手在北极获取的水样完成论文,特别兴奋。”厦门大学海洋化学专业研二学生陈梦雅说。她今年24岁,是队员中年龄最小的。第一次前往极地,她有个艰巨的任务,搜集100桶海水。

  按照计划,“雪龙号”科考船将途经北冰洋高纬海区、楚科奇海、白令海,科考队员将在不同海域监测海洋酸化程度、测绘海底地形地貌、记录浮游生物生长情况,并在海洋气象、化学、渔业、地质、垃圾污染等方面开展调查。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博士鞠茂伟所在的小组,负责对北冰洋中的微塑料进行监测。不久前,在贵阳召开的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特意设立了海洋微塑料研讨会,鞠茂伟当时就坐在台下,听完各国学者的讨论,他很受触动,“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要与世界大洋漂浮的5万亿颗塑料微粒,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说。

  此前,鞠茂伟的研究方向是城市和农村垃圾处理,完成从陆地到海洋的转行,他觉得是一种使命感在助推,“全球每年会有百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80%来自陆地,海洋生物摄食后,威胁着全球生物链”。鞠茂伟说,解决海洋问题需要有“陆海统筹”的理念和知识,对此,他很有信心打赢这场仗。

  1999年,我国组织科考队员首次前往北极,近20年来,已成功组织了8次北极科考。60岁的李伟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他见证了一代代极地科考人员的成长,这已经是他第9次前往极地了,也将是最后一次。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他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在启航、靠岸、做实验中度过。他的研究成果曾被自然资源部评选为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他从不把艰苦放在眼里,每一块冰川上,都记录着他与极地的故事。一次,科考船的进水口被碎冰堵住,测量仪器无法正常工作,李伟想都没想,套上防水服,双腿浸在冰凉的海水里,“战斗”了50分钟,一点点把碎冰渣掏干净,刺骨的水温让他的双手生出紫红色的冻疮。

  “前往极地考察,年龄不得超过60岁。”李伟有些无奈,但他也说,此前一次次为国家的海洋事业献身,让他感到光荣与自豪,“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下船并不代表着结束”。

  雪龙号启程前,魏泽勋忙得不可开交,他担任此次科考团中的首席科学家,常被同行者抓着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保证此行取得高质量的考察成果”。

  魏泽勋从事海洋环流及潮汐潮流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征战”大洋20多年,魏泽勋越来越“喜欢”海洋。他说,这种喜欢,绝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工作后第一次出海,魏泽勋至今难忘,“最难受的是晕船,船稍微动一下就想吐,只能边吐边干”。他知道,选择了海洋科学研究,就注定一生将与大海相依相伴。“事业在这儿,就应该去做。”

  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师韩笑常常这样介绍自己的学校——人们常说,中国的版图像一只雄鸡,但在我们哈工程人的眼中,它更像是熊熊燃烧的火炬。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就是这把火炬的托盘和手柄。

  他负责教授“水声”这门课程,“水声非水生,不是研究水中的生物,而是研究声音在水下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这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他将开展极地冰下噪声场、声传播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揭开北极声学的神秘面纱。

  他希望,海洋科普教育,要从小学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我们不仅有辽阔的内陆,还有广袤的海洋”。

  参与此次科考的一长串名单中,不少人都是90后。“这让我们感到振奋,青年一代科研者站到了舞台中央!”魏泽勋这样评价。钟强强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学专业的博士生。每天早上6点,他会准时推开学校实验室的大门,直到宵禁才离开,他喜欢称自己为“海洋人”,“这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2016年9月,第14号超强台风莫兰蒂席卷上海,多数人都关紧门窗,躲避风雨,钟强强却穿好雨衣、带齐设备,逆着人流走进雨中,收集实验所需的雨水,即便全身都被淋湿,他也毫无怨言。

  20年前,班主任问钟强强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他毫不犹豫:“成为一名科学家。”如今,他觉得距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近,更要大步向前。

  钟强强说,逛街、看电影,这些都是别人眼中的乐趣,而泡在实验室,看到分析很久的数据终于有了成果,那才是属于自己的快乐。十九大报告提出海洋强国战略,这让他感觉很振奋:“在这个时代,要在浩瀚海洋中留下属于我们的印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想 见习记者 郭佳立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18年暑运

    7月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暨暑期图,铁路暑运工作拉开帷幕。

  • 感恩父亲节 大声说出心里的话

    小时候,爸爸的爱是沉默的,他少言寡语,用宽厚胸膛为我遮风挡雨;爸爸的爱也是宽厚的......

  • 又到一年高考季

    说起“00后”的话题,似乎总是自带流量,而如今,这批曾经的“千禧宝宝”又和高考联系到了一起。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白糖生螨虫吃了会腹痛,还真不是谣言

    炎炎夏日,西红柿拌白糖成了家庭饭桌上的一道常见凉菜。但近期朋友圈开始流传这样一种说法:白糖时间久了会生出螨虫...

  • 黄河壶口再现壮美瀑布群

    近日,随着黄河上游降雨增多,黄河干流进入主汛期,位于晋陕大峡谷的壶口再现壮美瀑布群。

  • 民俗展演助乡村振兴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南阳镇施厚村古岳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落。2015年,当地利用村民长年闲置的传统民居,引进文化项目将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文化艺术村,走出一条文化振兴之路。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助力国家精准扶贫 “角膜移植西部行”走进宁夏

    • 优势栏目

      安徽界首:公益岗位成脱贫攻坚“好帮手”

    • 优势栏目

      全国首家分享式无人便利店在昆开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