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贫困人口”包括你吗?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隐形贫困人口”包括你吗?我们该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

2018-05-03 15:16:26 北方网

  天津北方网讯:最近,网络上一个新词突然火了起来:隐形贫困人口。“隐形贫困人口”指那些花的比挣的多的人。他们生活讲究质量,在美食、衣服、健身房、水疗按摩以及其他日常支出方面开销很大,银行账户里基本没什么钱。此词一出现,便瞬间在微博和朋友圈里流行起来,不少年轻人纷纷举双手表示自己“中枪”了。“隐形贫困人口”看似是自嘲、戏谑,但却也是现实和无奈的反映。该如何看待它的出现?

  听听网友怎么说

  网友“达生儿”:隐形贫困人口与贫困人口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和中产阶级的定义几乎一样。所以说:隐形贫困人口是中产阶级的自嘲,而并非真正的贫困人口。

  网友“养娃全是坑”:我觉得隐形贫困人口,一定程度上爱慕虚荣,所以只要微信朋友圈在,隐形贫困人口就永远消灭不了。所谓贫困,最重要还是精神贫困,其实对未来不太肯定,迷茫的那种。隐形贫困,大多是用物质掩盖内心的焦虑。

  网友“张春生”:首先这种情况发生我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西方的提前消费观念对当下年轻人的理财观念的影响,二是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拉大,攀比消费!拒绝盲目攀比,认清财务杠杆的利弊,争取不要陷入财务困境。

  网友“木子”:隐形贫困人口与真正意义上的穷人有区别的,应该叫不会过日子,又叫过度消费。消费当然不会反对,但提倡适度消费而不是不顾一切的过度消费,这种过度消费致使自己口袋里没钱,"家无隔夜粮″,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会措手不及。

  看看媒体怎么评

  人民日报:消极地看,“隐形贫困人口”是有些离经叛道;但积极地说,“隐形贫困人口”也确实是在追逐美好生活的人群,虽然磕磕绊绊、姿态并非那么优美。所以,透过一个可能本为调侃而创设的热词,我们看得见消费文化的爆炸式发展、消费预期的代际变化以及“贫困线”背后的心灵曲线。

  中国青年报: 我更愿意将“隐形贫困人口”及其对应的消费主张和生活理念,看作是一种中性的“美颜”行为。正是借助于精致消费,一部分人模糊了社会长期以来所固化的消费与收入甚至是与阶层之间的对应关系,他们是消费主义的拥趸,同时又不啻为反叛者——既是对传统消费观念的反叛,也是对传统阶层定义的抛弃。

  光明日报:个体消费内嵌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自由权利的一部分,是个体活法的一部分,它的多样化本身是一个社会自由度的表征。社会政策上能为“隐形贫困人口”做的,是在合理范围内保证社保力度,保证医疗保险和强化失业救济,不至于让年轻人因为一场困境,就从“隐形贫困”变成“显形贫困”。

  专家:我们需要树立有自身特色的消费观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隐形贫困人口”背后代表的高消费观念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会出现的一个阶段,发达国家都走过这条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加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是正常的,从国家层面来说也是鼓励大家消费的。但是这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来说显得背道而驰,我们中国人一向讲求朴素,对消费主张量入为出。“隐形贫困人口”很可能走入了一个消费的误区,即并不是花钱越多的消费越有品质,还要看这种消费是不是绿色、环保、健康、文明,如果是以自我实现为目的,消费用于学习或者自我发展的就是积极向上的。张宝义认为“隐形贫困人口”算是一种不良的消费观。而如何在新形势下打造有特色的消费理念是当务之急,毕竟我们的社会发展还达不到每个人都高消费的程度,年轻人的消费观还是应该以节俭文明为主。

  短评:有一天你会后悔吗?

  消费这件事本来是很个人化的问题,之所以被拿出来讨论是因为一种消费观的流行很可能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形成一种社会问题。所谓“隐形贫困人口”其实是一群生活条件较优渥的年轻人的自嘲,毕竟敢当“隐形贫困人口”就证明家境不错没有负担,没有经历过“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窘境。这种已截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储蓄消费”的消费观,正影响着更年轻的一代人。

  一项关于中国奢侈品行为心理趋向的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人群年龄在22岁到45岁之间,平均比欧美奢侈品消费群年轻了15岁。全球奢侈品的消费水平是个人财富的4%,但中国一些年轻消费者却用个人财富的40%甚至更大的比例去购买奢侈品。这些人在潇洒的背后应该多想想一个问题,如果因为你今天的高消费,导致明天遇到难事手里没钱,你会后悔吗?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1

      中工网首档民生科普类策划《未来已来》

    • 优势栏目

      智慧民生研究室

    • 优势栏目

      福州:大手小手关爱“星星孩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