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通知及方案,确定在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等6省市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这意味着此前已在民间悄然兴起的"网约护士"正式获得官方认可。
"网约护士"借互联网之力实施上门服务,减少了患者往返医院的不便和排队候诊的时间,是医疗服务的延伸和创新。然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免不了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更何况护理服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网约护士"起步难度不小。
如何确保平台资质、如何审核"网约护士"的职业资格、如何加强安全管控等具体问题,都有待一一解决,亟须更为完善的政策细则及更强力的监管为"网约护士"护航。
————————阅读全文————————
这项试点的推行有助于"网约护士"走向正轨,造福患者。
【全文】手机下单,即可预约护士上门打针、输液、换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网约护士"走进人们的生活。日前,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6省市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试点时间为2019年2月至12月。这意味着"网约护士"正式获得官方认可。实际上,在此之前,很多"网约护士"App就已然兴起,而且反映出不少问题。
有媒体报道,不少"网约护士"App存在服务价格、服务标准不统一,用药质量难以保证等等问题,而一些App并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很多护士在平台上注册账号私自接单……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关系到"网约护士"这一新兴业态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记者搜集了一些用户对"网约护士"App的使用评价。作出好评的用户表示,"护士可以上门看病,很方便""挂号方便,一键预约挂号省去了排队时间""很方便家里行动不便的老人""护士敬业悉心,还会教人养生的知识"……综合"好评"可以看出,很多人认为"网约护士"App的一大优势是方便、省时省事,这与《方案》中"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的制定理念不谋而合。
————————阅读全文————————
但是,"网约护士"App收到的差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问题。用户"唐颜"评论某"网约护士"App"售后特别差,护士乱收费"。她评价道:"护士打电话说除了在平台上付的费用,还要另外收钱。
【全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日前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自2018年以来,"网约护士"已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现,引发社会和业内广泛关注。"网约护士"其实质是"互联网+护理服务",即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由护士上门为群众提供护理服务,满足部分患者的健康需求。点击手机下单,护士就能上门服务,这样的"网约护士",你约不约?
近日,《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省市,其他省市结合实际情况选取试点城市或地区开展试点工作,试点时间为1年左右。
《通知》明确,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家庭。
————————阅读全文————————
而"互联网+护理服务"重点对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方面的护理服务。
【全文】用户只需在手机上一键下单,专业护士就可随即上门护理。2017年以来,提供护士上门输液、打针、静脉采血等服务,包含金牌护士、医护到家在内10多个手机App陆续上线,引来社会广泛关注。
争议也随之而来:网约护士是否合法?安全与否?发生医疗安全事故谁来担责?在经历了诸多争论之后,网约护士如今终于在制度层面有了明确身份——"互联网+护理服务"。
近日,国家卫健委印发《"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试点方案》重点针对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健康教育、安宁疗护等方面的护理服务。
————————阅读全文————————
近年来,随着各类网约护士App登录手机各大应用商店,网约护士成为热门,开始走进百姓家中。《法制日报》记者打开"医护到家App"发现,"静脉输液"成为网约护士最为热门的选项,虽然一次服务费用就高达189元,但还是有超过4万人购买,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全文】在手机上下单,就能把护士约到家里打针换药。兴起已有三四年的"网约护士"模式并不新鲜,但由于政策和监管界限的模糊,社会上对此观点不一。伴随着居家护理需求的增多,尤其是老年人对上门护理的需求,2月12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对"网约护士"的态度:"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并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展1年左右的首批试点。
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市卫健委获悉,北京已经制定了互联网+护理的实施方案,并启动了试点工作,可以开展包括换药、静脉注射等在内的25项护理服务,将有人脸识别、"一键报警"等各类智能化手段保障安全。但与此同时,开始进入正轨的"网约护士"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护士备案积极性不高、医疗废物处理方式不完善、价格体系不成熟、对患者的评估只能依靠护士经验,存在较多风险。
————————阅读全文————————
小婷是一名三甲医院的护士,工作已经有8年。通过一款网约护士的APP平台,患者王琳找到了小婷为她定期上门打针。2018年,王琳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由于病情需要,她得定期查血、打升白针。但癌细胞很快就骨转移,疼痛让她没法下床。老公工作很忙,爸爸从外地过来照顾她,种种困难让她只能考虑居家护理。
【全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网约护士平台纷纷对现有备案护士进行梳理核查,减少了大量不符合要求的护理服务人员。以本市规模较大的网约护士平台"金牌护士"为例,原来在北京护士注册量突破1万人,目前只剩不到2500人。其中,按国家和北京对从业护士的要求,仅平台审核就刷掉了近45%,包括一些1年到2年年资的护士。
————————阅读全文————————
一位网约护士平台负责人表示,对于网约护士的准入标准,不应该单纯用年资来显示,应该更细化一些。她举例说,在医院ICU工作1年到2年的护士,与在基层门诊干了多年的护士相比,也许前者年限不长,但护理经验和能力可能远超后者。
【全文】而这一次官方推出"网约护士"试点方案,不仅是在鼓励、引导"互联网+护理服务"规范发展,而且是在保障"网约护士"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广大群众的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
————————阅读全文————————
"网约护士"的现实需求确实较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4亿人,占总人口的17.3%。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亿人,占老年人总数的65%,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万人左右。
【全文】"网约护士"平台目前的服务情况究竟如何?主要的用户群体有哪些?拥有正规资质的医疗机构对护士上门服务是否支持?社会资本进入的商业平台能否承担起相应的医疗责任和安全保障?
————————阅读全文————————
近日,本报记者实地体验了从用户下单到护士上门护理服务完成的全过程,从用户、护士和平台工作人员等角度进行了多方了解。目前,各方对于"网约护士"的试点推广看法不一,既期待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刚需,但也希望进一步规范市场和收费机制,做好护士安全、医疗质量等保障,并进行医保、分级诊疗的深入探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