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中工网

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11月26日上午,人民网深圳频道发布一则消息:首例免疫基因的婴儿在中国诞生了,一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人民网深圳11月26日电,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称,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正开会研究此事。超百位科学家发出联合声明,认为此研究存在的潜在风险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据南方科技大学官网公告,今日(26日),有媒体报道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2021年1月)对人体胚胎进行了基因编辑研究,我校深表震惊。

————————阅读全文————————

  

【全文】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震惊社会,官方启动伦理调查

  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微博@健康深圳 发布声明称,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

  “这事件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问题的范畴,后果不可预测,一定是伦理争论的焦点。即使技术是100%可靠,人类是否可以或应该编辑自己的生殖细胞和胚胎,(看到这个消息)绝大多数人肯定大脑一片空白,包括我自己。”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林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接受采访时,否认该院和此事有关。称“这件事不属实,我们没有接受过相关信息,正在调查。”

————————阅读全文————————

  @知识分子微博发布百余科学家联合声明,表示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作为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

【全文】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迅速发酵 专家:触及科学和伦理底线

  近期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发社会热议。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26日晚告诉中新社记者,得知消息时,业内专家都非常震惊,这已经触及到科学和伦理的底线。

 据媒体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向外界公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她们的基因已经经过人为修饰,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据贺建奎介绍,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

   CRISPR/Cas9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因简单、高效备受瞩目,吸引全球各地科学家在医学、动植物育种、药物筛选等不同领域进行研究。但与之相伴而生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尤其是针对人类基因编辑几乎被视为“禁区”。

————————阅读全文————————

  张林琦认为,该项目的实施可预见的会使基因编辑领域研究受到影响。

【全文】

基因编辑婴儿未经伦理审查 国家卫健委要求调查

  来自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昨日宣布,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这一消息立即引发各界广泛质疑。122位我国科学家昨日晚些时候就对此发表联合声明,予以强烈谴责,表示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贺建奎任教的南方科技大学昨日也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对于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该校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于11月在中国诞生,由于从胚胎时就接受过基因修改,所以研究者称,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该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发社会关注和业界争议。

  昨天晚间,我国122位科学家发表联合声明进行强烈谴责: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北京大学分子医学专家指出,两个孩子作为试验品,这些未知风险将会伴随他们的成长;当天下午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公开否认参与此项研究。

————————阅读全文————————

  而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未收到项目的伦理审查报备;随后,基因编辑婴儿伦理审查文件“签字”者称不知情、未参会、没签字。

【全文】

中科院高度关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愿积极配合开展联合调查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中国学界广泛和持续关注,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27日发表声明表示,高度关注此事,愿意积极配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和地区开展联合调查,核实有关情况。

  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当天通过中科院官方微信“中科院之声”发表关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声明说,近日,国内外媒体爆出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对此中科院学部高度重视。作为负责组织和领导学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的专门委员会,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发表如下声明:

  “我们高度关注此事,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我们愿意积极配合国家及有关部门和地区开展联合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呼吁相关调查机构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结果。”

————————阅读全文————————

  

  此前一天,120多位中国学者发表联署声明称,“(‘基因编辑婴儿’)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

【全文】

贺建奎的影响有多坏?专家解疑基因编辑七大焦点

  当事多方出面回应,监管部门介入调查,百余位中国科学家发表联署声明谴责……这两天,贺建奎和他创造出的“基因编辑婴儿”刷爆了朋友圈。

  这位疯狂的“科学家”究竟做了什么?基因编辑潜藏着哪些风险?这种技术是否会对人类的基因库产生影响?针对一系列引发公众关注的疑问,中新网记者日前采访了业内专家。

  引发轩然大波的基因编辑到底是一种什么技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吴森向中新网记者介绍,DNA结构被发现之后,科学家需要通过一项技术去研究每个基因的功能,基因编辑技术便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

————————阅读全文————————

  

   当时,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作基因打靶技术。科学家以小鼠作为模型,通过基因打靶的方法改变小鼠的特定基因,借由观察其表型或者行为变化,研究这个基因的功能。

【全文】

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后 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炸锅了

   作为此次峰会会务委员会中的中国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翟晓梅说,参会成员因这个消息“炸锅了”。今天中午她参加一场学术午宴,一下车就被一群国际学者团团围住询问情况。

  

  “整个人类社会对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是非常谨慎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没有权力轻易改变人类的基因库。一旦改变,风险是什么,我们现在都不可预料。”翟晓梅说。据一位参会者称,处于风暴中心的贺建奎已到会议报到,尚未公开现身。

  26日下午,南方科技大学发表声明称,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此项研究工作为其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声明还称,贺建奎副教授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严重违背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阅读全文————————

  

  深圳市卫计委也向记者表示,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全文】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何争议巨大?专家解析疑问

  11月26日,媒体有关“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持续发酵,短时间内,当事多方出面回应,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学术界、法律界集体声讨。专家表示,若报道属实,此事件带来的伦理风险和负面社会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报道称。

  据贺建奎介绍,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他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精确定位并修改基因,也被称为“基因手术刀”。报道发布之后,短短十余个小时,事件持续发酵。

————————阅读全文————————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爆出后,一份疑似由贺建奎申请、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通过审查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在网络广泛流传,该医院随即成为媒体的重点关注对象。

【全文】

南科大生物系全体教授声明:谴责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据南方科技大学官方微博消息,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全体教授今日发布关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基因编辑婴儿”新闻,作为当事人的同事,对此事件深感痛心。

  在法有禁止、伦理逾矩、安全性未经充分检验的情况下,贸然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严重违背了学术规范和道德伦理,生物系全体教授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声明称,自建系以来,生物系一直注重遵守国家科研伦理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生物系全体教授怀着敬畏生命、敬畏科学之心,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严谨而审慎地进行科学研究,以期让创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类。对此孤立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恶劣影响,生物系全体教授深感遗憾。

————————阅读全文————————

  

  生物系全体教授将全力配合学校以及上级单位对此事件进行全面调查,科学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容突破。

【全文】

基因编辑“造人”可以开绿灯了?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近日发布报告说,在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伦理上可接受”。

  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学协会并非政府机构,而是一家相当于民间智库的独立机构,着重关注生物与医学技术进步过程中出现的伦理困境。该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基因编辑和人类生殖:社会与伦理问题》指出,基因编辑(剪刀)工具代表生殖选择的一种“全新方法”,将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家独立机构基于调查研究而得出基因编辑“造人”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结论是否能为社会广泛认同,可能并不乐观。但是,这至少反映了一种社会趋势,一些人认为,可以为基因剪刀“造人”开绿灯。

————————阅读全文————————

  

  国际社会对基因编辑婴儿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红灯警示,现在却有人准备开绿灯,这个转折过程的时间之短令人吃惊。2015年,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因团队进行胚胎基因编辑遭到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反对。

【全文】

科技进步,还是疯狂行为?

  几乎所有人都在问一个问题:这究竟是值得国人骄傲的科技进步,还是个别科学家不顾伦理与法律法规约束的疯狂行为?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对胚胎的改造、设计不再是科学幻想。但各国对涉及人类胚胎操作的科学研究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我国也是如此。早在2003年,科学技术部和原卫生部联合印发《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其中第六条规定,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必须遵守以下行为规范:

  (一)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二)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他动物的生殖系统。(三)不得将人的生殖细胞与其他物种的生殖细胞结合。其后,又先后发布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管理安全管理办法》等多个法律法规。

————————阅读全文————————

  

  不少科学家认为,这些规定均适用于基因编辑技术——也就是说,如果在我国深圳开展了这项实验,那么相关人员和机构已经涉嫌违反我国的法律法规了。

【全文】

面对“科学狂人”,法律应提前归位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让医学科研和临床界都炸开了锅。人们在质疑贺建奎行为的同时,也在呼唤监管的强手和法律的归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人类胚胎基因操作方面,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贺建奎的这项“研究”,显然触犯了相关法规和科研工作者的伦理道德底线。

  随着新闻发酵,贺建奎事件伦理审查几方当事人相继现身否认知情。因此,在新闻事件中曝出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真实性也有待观察。原国家卫计委于2016年10月12日发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明文规定,国家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大伦理问题进行研究。

————————阅读全文————————

  

  违反此办法规定的机构和个人,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全文】

人类需警惕“技术报复效应”

  自从人类科学进步到基因领域,就拥有了造物主的能力。对于这样创造或者毁灭一个物种的能力,人类应当保持谦卑的态度,小心翼翼进行探索。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的已知总是远远小于未知。我们自以为能够掌握某种科学技术来改变世界,却常常被随之而来的后果打脸。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爱德华·泰纳指出,技术具有极大的“报复效应”。报复效应与副作用不是一回事,比如抑郁症可以通过抗抑郁药得到缓解,但服药之后容易引起腹泻,这是副作用。

  但患者一旦开始服用抗抑郁药,有可能加重药物依赖,反而更加抑郁,这就是报复效应。为了灭杀美洲火蚁,美国政府曾经在东南部地区大量喷洒DDT等剧毒农药,30年过去了,美国人惊讶地发现,DDT消灭了火蚁的天敌,火蚁却更加茁壮了。

————————阅读全文————————

  

  更著名的是抗菌素的发明,曾经一度让人们乐观认为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将会彻底消灭。但是,大量抗菌素的使用,使得细菌发生了急剧的进化,抗药性空前提高,人类不仅要承受用量更大、副作用更大的后果,还要面对一波又一波“超级细菌”的进攻。这就是技术的“报复效应”。

【全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