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季,感受巨变带来的幸福-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收获季,感受巨变带来的幸福

2018-11-02 13:26:30 青海日报

  作家们在班彦村采访。

  作家们在红军沟留影。

  作家们与小学生交流。

  在青海油田基地七里镇采访。

  □文/图 撷 蕙

  出发在收获的季节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执伞,踩着泥泞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关心群众冷暖的感人一幕永远定格在班彦新村村民的心灵深处。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和全村人民努力奋斗的进军令。两年过去了,129户群众搬进了设施完备、宽敞明亮的新居,发展种养殖业和劳务经济,在扶贫脱困、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喜人成绩,创造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班彦新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巨变。9月11日,这个告别贫瘠,现在如同赤列山下大花园般的村庄,迎来由我省作家组成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访创作小分队。在这里,他们用心感受着改革开放带给青海农村的沧桑巨变,与村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班彦新村的每一个难忘瞬间,共同展望班彦新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始终是青海作家的使命与担当。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省安排了30项活动,青海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访创作活动是其中之一。这是我省文艺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主题创作实践活动要求,也是作家从新青海建设的火热现实中采撷创作灵感、升华思想情感、淬炼创作能力的一次实战练兵。

  这是在收获季节的一次出发。其间,由40多名作家组成的3支小分队,分赴海东、果洛和青海油田感受、采访、书写我省农村、牧区和企业改革开放成就,创作一批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等体裁的文学作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共同描绘新时代新青海建设的美好画卷。

  海东:

  那美丽与富裕终得圆梦

  赴海东小分队由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梅卓领队,马钧、尹海杰、李成虎、龙仁青、郭建强、葛文荣、李永新、李明华等20多位作家组成。

  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是采访的第一站。小分队成员走进了班彦新村,考察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走访村民,考察了盘绣坊、酩馏酒坊、民俗农家院等特色产业。在采访习总书记曾考察过的村民吕有章家后,看着班彦新村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作家梅卓深有感触地说,40年的改革开放是一部壮丽史诗,青海4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沧桑巨变值得作家们去采访、去书写,各族人民表现出的新青海精神值得作家们去讴歌、去弘扬。班彦新村的今昔变迁里面,凝结着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凝结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也是全体村民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发挥聪明才干、努力奋斗的结果。作家们真切感受到了群众发自肺腑的对习总书记的敬爱之情,感受到了他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土族作家那朝庆认为,班彦村的变迁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是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发力的一个模板。

  作家们前往海东市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平安区、乐都区、化隆回族自治县采访新工业开发区、蔬菜科技实验基地、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他们听取介绍,面对面采访当地群众,对改革开放40年来海东发展和人民生活变化有了直观的感受。作家马钧说,此次采访让他感到十分欣慰,现在的海东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园区建设飞速发展,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成效显著。近些年专注于生态文学创作的作家葛文荣说,海东这几年变化巨大,这里面就有我们该大书特书的文学素材。海东之行,让我们更坚定了忠于生活,从人民那里汲取文学养分的创作方向。

  在化隆,作家们参加了县文联主办的文学活动,与当地作家交流创作心得。在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了拉面经济带给化隆群众的每一项实惠。这些创业成功的群众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回报桑梓,在化隆做了许多公益事业。作家梅卓说,改革开放以来,化隆农民自信开放、敢闯敢拼,把拉面馆开到了全国各地,创造了“化隆拉面”的品牌,创造了经济奇迹,也创造了美好生活。

  果洛:

  只为那份坚定的文化自信

  地处黄河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雪峰连绵、河湖纵横,这里是格萨尔史诗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当年红军长征时在班玛县亚尔堂子木达沟口石崖上书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的标语,使班玛红军沟成为声名远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果洛经济、社会、民生、生态、文化等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在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格萨尔文化方面成果显著,2008年果洛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2014年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2018年9月3日起,由省作协秘书长邢永贵担任领队的赴果洛采访小分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采访活动。

  果洛州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新文,果洛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州《格萨尔》研究中心主任诺尔德等与作家小分队座谈。张新文说,改革开放以来,果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希望作家能真正“深扎”进去,从细节入手、从变化入手、从老百姓内心的感受入手去采访创作,创作表现果洛人民精神风貌的作品。果洛州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果洛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及《格萨尔》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情况。两天时间中,小分队分组采访了格萨尔艺人图登达杰、塞来·多杰桑保、才叁、华秀和州文化局干部职工。考察了建设中的青海果洛州格萨尔博物馆。

  甘德县柯曲镇德尔文村以格萨尔说唱艺术享誉四方,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命名为“格萨尔史诗文化第一村”。采访小分队与该村女格萨尔艺人等群众代表座谈,考察了格萨尔文化艺术宫,观摩了格萨尔史诗说唱。这里格萨尔文化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牧民对文化精神的执著追求给作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行第三站是有着“三色班玛”美誉的班玛县。红色、绿色、金色“三色”分别指红色革命传统、绿色生态、金色藏传佛教文化。小分队首先选择前往红军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1936年7月,红军二、四方面军近2.5万人从四川甘孜进入班玛县子木达沟,受到藏族群众的拥护和帮助。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当地把子木达沟改称为“红军沟”,被中宣部命名为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访小分队一行参观了纪念馆,重温了那段壮烈历史,并在崖壁标语前合影留念。

  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党支部书记尕玛求自199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他带领着群众将一个特困村变成了草原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他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在班前村,尕玛求向小分队介绍村情,并带领作家们考察了碉楼。

  作家辛茜说,此次赴果洛深入生活,尽管一路都有些高原反应,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淳朴之情,深深的期待与鼓励。无论在大武、甘德,还是在班玛,所到之处,无不呈现出改革开放40年来果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青海油田: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青海油田是新中国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是青海、西藏两省区最重要的产供油基地。9月4日上午,省内11位作家和诗人在采访团团长、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耿占坤,副团长、省作协顾问肖黛的带领下,赶赴青海油田敦煌基地以及柴达木盆地开展为期一周的采访创作活动。耿占坤说,青海油田地域特殊,63年来培育了独特的柴达木石油精神,使油田成为文学创作的沃土。

  青海油田敦煌基地位于七里镇。在七里镇外围有一处国家林业部命名的“国家重点公益林”,被誉为“塞外戈壁改造自然面貌的一面旗帜”,是青海几代石油人用心血浇注的绿色长廊。在蓝天白云下,这片防护林带守望着百里油区,传递着绿色希望。为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在油田孩子们的心里,在油田教育管理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肖黛作了《大文化中的小文学》专题讲座,并与耿占坤、阿甲、一洳向青少年朋友和文学爱好者分享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感悟和心得。

  作家们分批采访了两三代石油职工。作家毕艳君说,我切实体会到了青海油田勘探采油的艰辛,也感悟到了戈壁滩上几代石油人甘于奉献的人生。他们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此行不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眼界,更洗涤了心灵。作家梅朵说,几代石油人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的环境下传承的石油精神,是用热血和生命、勤劳和智慧培育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将激励我们与时俱进,勇往直前。

  作家阿甲、张正、陈劲松、牧白、樊文宏瞻仰了烈士纪念碑,参观了冷湖老基地遗址,之后赶赴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采油井青海油田狮20井、油砂山露头、尕斯油田、甘森站、格尔木炼油厂等基层单位采访,心灵深受震撼。阿甲表示,此行对柴达木石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青海石油人在荒漠上坚守理想,艰苦奋斗,感受这一切是对我们的心灵洗礼。张正说,我们感受到每个石油故事里所展现的力量,同时也被油田一线职工的热情和执着所打动,今后我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展示油田形象,以文学的力量让人们认识油田。

  作家们还参与了一次紧急救援。9月6日晚20时,毕艳君、一洳等3位女作家发现电梯口躺着一位40多岁的女服务员,脸色煞白,似乎已陷入无意识状态。她们赶紧叫来有救助经验的作家张正,并拨打了120。张正等人采用轻拍背部防止患者窒息等办法使得患者逐渐有了气息。救护车到来后,张正、阿甲等4名男作家协助医生将患者抬上救护车,并护送到医院,把患者抬上手术床,看着医生开始急救才离开。

  从河湟谷地到雪域草原,从油田基地到柴达木盆地,作家们处处感受着时代的脉动和人民的幸福,为时代的巨变和人民的精神所感动。从采访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创作也已开始。他们的心血之作,《青海湖》文学杂志将以专刊形式集中刊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文艺工作者既要有这样的态度,也要有这样的能力。”作家们纷纷表示,不负新时代的伟大时光,不负新青海的灿烂美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时代的荣光之上留下最为精彩的一笔。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教授因魔性解读古诗走红 网友:课堂上的一股泥石流

    • 优势栏目

      医药威客做不走 卖大数据助他起死回生

    • 优势栏目

      坚守太行山深处30年的教学“夫妻档”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