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追什么样的偶像? - 民生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今天我们该追什么样的偶像?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07-26 04:53

  原标题:今天我们该追什么样的偶像?(中国青年观察⑥)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张一琪

一座城送别一个人,那这个人一定是英雄,是这座城市的偶像。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因病逝世。消息传出,全网一片悲恸,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纷纷悼念。在长沙,人们走上街头,前往殡仪馆,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袁隆平院士,长沙的花甚至都卖断了货。在送别的人群里,随处可见青年的身影甚至更小的少年。在他们眼中,袁隆平院士就是他们的偶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80后”“90后”“00后”被贴上许多标签,社会在担心他们的偶像观会沦为英雄虚无主义。

但是,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家发现,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越来越多的青年会以英雄为偶像。只不过对英雄的定义更加广泛,可能是袁隆平、钟南山这样的“国士”,也可能是张定宇、张文宏这样的抗疫先锋,还可能是陈红军、陈祥榕这样为国捐躯的战士,甚至那些见义勇为,为他人提供帮助的人。这些人都可以是英雄,是偶像。事实证明,青年们擅长在当今社会发掘闪光的偶像。人类群星闪耀古今,对青年来说,最好的偶像就在当下。

4月19日至24日,受湖北省襄阳市邀请,首批辽宁、宁夏、福建援襄医疗队队员回到襄阳进行疗休养。图为医疗队员在参观展览。郭伏才摄(人民视觉)

谁是偶像

说起偶像、追星,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娱乐明星。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的偶像中,歌星影星的比例高达56.2%;其次是体育明星占比8.4%;其他的则是商界成功人士、政界成功人士、学者或作家、父母长辈、电影电视或小说中人物等。不仅仅是中国,许多发达国家也做过类似的调查,影视、体育明星明显占优势比例。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次级情感依赖”。即青少年在成年之前,其情感要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恋,从而会不自觉地寻觅现实社会关系比较遥远而在心理上比较亲密的对象,这也是多数青少年认为比较安全的一种方式。

据北京大学研究员靳戈介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集中在中学、大学年龄段人群中,随着他们心理的成熟,大部分人的这一现象将会消退。“但是也有一些青少年产生认知偏差,盲目甚至疯狂追逐偶像,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甚至做出一些疯狂举动。”靳戈说。

随着社交媒体的推广使用,“粉丝经济”“饭圈”“爱豆”等成为追星的代名词。但令人担忧的是,“粉丝”之间可能产生摩擦,为偶像做许多疯狂举动的事件和报道越来越多地见诸网络。这导致很多负面效应,比如过多的占用公共资源,影响正常秩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等。

近年来,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很多青年不再只是把娱乐明星作为偶像,开始关注更多的人。

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这四位英雄的名字是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的。小巩有幸在今年单位组织的培训中听到这四位英雄的战友做的报告。“当得知是边防战士来做报告的时候,大家就很激动。”小巩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情景,“战士走进会场,好多人包括我马上就哭了,全程都是眼含热泪。报告会结束,所有人起立鼓掌,战士绕场接受所有人的敬意。”

曾经的小巩也是一个追星少女,喜欢歌星、影星,但是现在她更崇拜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默默付出和奉献的英雄人物。“他们不为名不为利,都是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讲座结束后,我真的是热血沸腾,立志要好好工作,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小巩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小巩一样,选择崇拜英雄。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看到钟南山院士在高铁上闭目休息的照片,看到4万多医务人员逆行驰援武汉、湖北,看到冰天雪地里依旧坚持在防疫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青年们纷纷在社交媒体点赞、评论,把他们视为偶像。

多元化成为趋势

今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让陈延年、陈乔年两位革命先烈为大众熟知。陈延年乱刃加身亦宁死不跪,陈乔年慨然赴死,却喊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网友们看到电视剧中他们赴死的最后场景,不禁潸然泪下。

今年清明节,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陈延年、陈乔年墓前多了许多鲜花。“七一”前后,安徽合肥延乔路牌下摆满了鲜花,许多是外地网友通过网购送来的。“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网友评论获得了无数的点赞。

小杨很钦佩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他们那么年轻却那么无畏,为国家和人民而牺牲,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小杨今年参加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体会特别深刻。

“关于一些战役,书上的几句话、几段话,在当时可能有成千上万人牺牲。”小杨讲述着自己的体会:比如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这是攻打锦州的关键一战。从书上只是得知阻击战意义重大、战况惨烈。但这一场阻击战异常艰苦,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和敌人反复争夺阵地,有的团最后只剩几十人。“当了解到更多的内容之后,我才明白什么是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些牺牲的烈士才是我应该崇拜的偶像。”

小李是高校辅导员,从学生到辅导员,身份的转换让她对青年人偶像观的变化有更直观的感受。“之前我也是追星的青年,但现在更钦佩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人。”小李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也变得很理性。就以我所在的法学院为例,很多学生选择法律专业是受到邹碧华法官事迹的影响。”

邹碧华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是一名“学者型法官”,在任期间为民办实事,积极推动司法改革,他的那句“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成为很多后辈的座右铭。像邹碧华法官这样涌现在各个领域的模范人物正逐渐成为青年人追逐的偶像。

“我想成为像三位女红军那样的人。”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娟娟说出了自己的榜样。沙洲村是红军长征路上“半条被子”故事发生的地方。

刚来沙洲村的时候,陈娟娟只是知道“半条被子”故事。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她体会到故事主人公——三位女红军身上为民着想、始终和人民在一起的共产党人的品质和信念,“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尖尖上。”这成为她在沙洲村工作的动力。

靳戈表示,现代青年人虽然还是会喜欢歌星、影星,但这不是他们的唯一偶像。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增加和阅历丰富,他们的偶像变得更加多元,革命先烈、行业先锋都有可能是新的偶像,“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获得者等先进模范成了很多青年人偶像。

努力成为偶像那样的人

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云,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律。

不论是革命先烈,还是英雄模范,他们已经成为青年“心中崇高的道德律”,接下来就需要将这“道德律”付诸实践。

偶像的意义从来不只是追逐,而是要努力成为像偶像一样的人。现在小杨遇到一些坎坷的时候,他会去看书或者观看一些影视资料,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看完之后,不一定是‘满血复活’,但至少没有那么心灰意懒。”

前一段时间,小杨负责一个项目,需要做大量的沟通工作,但效率却一直不高。有一天,我忙活了一整天,却一个问题都没解决。“心情差极了。”当时正在追《觉醒年代》的小杨刚好看到陈独秀、李大钊宣誓的那一段,那个画面感染了小杨,“看完之后觉得心情好了许多,又有了力量,第二天又积极地开始联系和沟通,努力把项目推下去。”

不只是小杨,小巩、小李、陈娟娟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经过了新冠肺炎疫情,英雄变得更加具象化,自己身边的人都可以是英雄、榜样,可以成为偶像。那自己就可以成为像偶像一样的人。

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张桂梅双手贴满止痛膏药,让无数人心疼不已。张桂梅扎根大山数十年,坚持教育扶贫,创办华坪女高,让大山里的女孩子都能读书。即使病魔缠身,她也永不放弃。在她眼里,学生比自己重要,学生的事永远是第一位的。从2008年华坪女高成立至今,累计让近2000名女孩考上大学,学校本科上线率、一本上线率稳居云南省丽江市前茅。“眼里有爱,心中有光”“她当得起伟大二字”“她彻底燃烧了最好的年华,点燃了一盏希望的灯”……青年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着对张桂梅的敬意,张桂梅就是青年人的偶像。

“作为高校辅导员,我更要向张桂梅校长学习。”小李坚定地说,希望能像张桂梅一样,为学生服务好,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现在青年追星、追偶像有一种新的趋势,从‘因为伟大,所以崇拜’到‘为我所用,所以关注’。偶像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转化为能够指导生活和工作的力量。”靳戈表示。

在青年人确立偶像、塑造偶像观的过程中,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媒体的社会责任是空前的。尤其现在是社交媒体的时代,媒体融合、分众传播已经成为大趋势。如果媒体不能理性、客观地对社会进行观察,那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就容易陷入价值观的迷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云泽建议,社交媒体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不能为‘粉丝经济’等消费文化推波助澜,没有底线。要切实承担起‘把关人’的角色,多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坚持正确的偶像崇拜。

责任编辑:肖天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