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农民端上了“薪”饭碗 - 民生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走出家门,农民端上了“薪”饭碗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3-05 07:5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工人日报-中工网通讯员 牛斌

  “在工厂上班,不仅能挣钱养家,最重要的是让我找回了自信。”在新疆和田霸丽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墨玉县扎瓦镇兰干村的扶贫车间里,阿依谢姆·乌布力卡斯穿着工装,踩着缝纫机,熟练地制作着手中的校服。

  阿依谢姆是墨玉县扎瓦镇兰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2月主动报名去扶贫车间当员工。如今,阿依谢姆已成长为扶贫车间里的业务骨干。

  聚力就业扶贫,农民端上了“薪”饭碗。近年来,新疆和田地区把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民心工程,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保障,打造务工品牌。

  走出家门进厂门

  屯妮萨汗古丽·尼亚孜是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镇亚博依村卫星工厂逸维服装厂的工人。在工厂工作一年多,因为她勤奋好学,工作认真负责,已经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车间的管理者。

  和田地区着力构架“县有龙头企业、乡有规模企业、村有卫星工厂、户有小作坊”的四级就业布局,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产业的主路径,以进驻大中型规模企业为载体,支持有资源和人力承载能力的乡村建立卫星工厂,大力发展企业“总部+村办企业”的扶贫模式,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村办企业上班,实现了务工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与屯妮萨汗古丽同村的阿卜杜艾则孜·阿卜杜喀迪尔在参加了电工技能培训后,很快就成了和田市工业园区上乐电气成套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

  据了解,和田地区依托产业促就业,筑巢引凤吸引内地企业落户投产,纺织服装、玩具制作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落地。截至目前,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1900多家,村办企业发展到近900个,农民合作组织逾1100个。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转身”成为产业工人。

  季节性转移就业,搭上致富快车

  在墨玉县英也尔乡库木亚依拉格村村民铁木尔尼亚孜·吾吉艾合麦提看来,现在的村子和以前相比大不一样了。

  2017年,铁木尔尼亚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和妻子一起赴阿克苏拾棉花,第一年就挣了1万多元。回村后他一次又一次号召、动员身边的年轻人一同出去务工。2020年9月他又带领36人外出拾棉花,村民收入在1万元至1.4万元不等。部分农民在他的带领下还清了银行的贷款,他也成为小有名气的农村“劳务经纪人”。

  季节性外出务工具有时间短、见效快、收益高的优势,和田地区积极组织引导农民错开自家农忙日子,按照季节参加拾棉花、摘辣椒等短期务工外,还通过“引、帮、促、扶”等举措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其他地州和兵团农场季节性承包土地,让季节性外出务工成为一列农牧民增收的“快车”。

  2020年,和田地区积极与巴州、兵团等植棉县市、团场对接,开发采摘棉花等季节性就业岗位,有序转移输出务工人员,全年输送10.2万人从事季节性劳务创收。

  转移稳定就业,打开增收“薪”模式

  今年是洛浦县纳瓦乡纳瓦村女孩阿依努尔·亚热克在江西南昌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了。

  临近年关,她为自己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作为新年礼物。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新的一年她要学习计算机办公基础知识。“如果当初没有政府鼓励让我大胆地走出来,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

  近年来,和田地区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充分利用农牧民技工学校和企业岗前培训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的同时,在援疆省市、疆内跨区域和就地就近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严格落实精准服务保障措施,就业总量实现新突破、群众就业观念呈现较大转变、就业岗位精准度得到提升。

  2020年,和田地区通过专列和图定列车向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等10个地州累计输送务工人员3.08万人。同时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点对点”实现疆内外跨区域有组织转移就业5.12万。

  原标题:聚力就业扶贫,越来越多的农民“转身”成为产业工人

    走出家门,端上了“薪”饭碗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