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细菌严重威胁母婴健康 快查查你家冰箱-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居家

这种细菌严重威胁母婴健康 快查查你家冰箱

2018-10-12 15:06:40 广州日报

  这种细菌很可怕 快查查你家冰箱

  李斯特菌既可耐低温生长,又可引起食物中毒,但其不耐热,在冰箱保存的食物最好加热后再食用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王婧 通讯员刘元铃)说起冰箱,人们习惯把它当成保鲜的代名词。但是,把食物放进冰箱保鲜就万无一失了吗?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技师罗娅莎指出,虽然低温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繁殖,但是有一种被称为“冰箱杀手”的细菌,它既可耐低温生长,又可引起食物中毒,还严重威胁着围产期的母婴健康,它就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又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LM)。

  三成生肉及肉制品被李斯特菌污染

  罗娅莎介绍,李斯特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可被污染。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早在1981年,加拿大就发生过因食用被污染的卷心菜引起的李斯特菌病疫情。41名患者中34人是孕妇和新生儿。这些孕妇感染后,有9例发生了胎儿死亡,23例婴儿出生后患病,只有2例婴儿健康。随后,在美国、法国、加拿大、丹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奶酪、热狗、猪肉、香瓜等食物中,先后检出产单核李斯特菌,有些还引起了较大规模的食物中毒事件。

  我国自2000年起开展食品LM监测,中国食品中污染率较高的食品主要为生肉及肉制品,污染率可达30%,其中生鸡肉、生猪肉分列前两位。

  近十年来,我国李斯特菌病病例的报道也在逐年增加,北京、山东、四川、湖北、浙江、湖南、广东、上海等都有报道,均以围产期病例为主。

  孕妇感染后 宝宝受累极大

  李斯特菌可通过口腔-粪便途径传播;也可通过眼、破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内而造成感染;孕妇感染后可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栖居阴道/子宫颈的该菌也可引起感染,性接触也是该菌传播的可能途径。

  李斯特菌的易感人群主要为新生儿、孕妇以及老年人,产单核李斯特菌在孕妇人群的感染风险是非孕妇女的17倍。孕妇感染产单核李斯特菌并无特异的临床特征,病情一般较缓和,但是该病对胎儿或新生儿的影响却极大。

  据了解,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近年来的病例中,有1/3被LM感染的孕妇发生胎死宫内,其余孕妇多发生胎儿宫内窘迫,而新生儿多为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只有1例未发生垂直感染。被感染的患儿出生后发生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出现呼吸困难,需要借助呼吸机通气,多出现血小板明显降低。

  另外,酗酒、免疫系统损伤或缺陷者、接受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肿瘤、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及器官移植者也是易感人群。

  小贴士:

  食用冰箱食物前最好加热

  预防李斯特菌的感染,罗娅莎支招如下:

  1.注意饮食卫生,特别是沙拉、凉拌、鱼生、半熟食品、奶制品等等,生食食品要千万谨慎。另外,在冰箱保存的食物最好加热后再食用。李斯特菌不耐热,55℃加热30分钟、60℃~70℃加热15~20分钟均可被杀死。

  2.注意保持厨房和冰箱的洁净,定期清洁和消毒,冰箱内的食物要分类存放。生食和熟食、肉类和水果要使用不同的道具和砧板。

  3.从事动物屠宰、食品加工或者病原研究等高危行业的人群,要注意职业防护。

  4.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时,特别是孕妇或新生儿,请及时到医院就诊,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特别是血培养,对明确病原的诊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18年十一黄金周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逐渐递增,每年的十一黄金周,“高速堵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 众志成城抵御“山竹”

    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针对今年第22号强台风“山竹”给广东省造成的严重影响,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

  • “网红”不是挡箭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一个网红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更多这样的网红“站出来”。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探访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

    • 优势栏目

      秋季美丽生态 三峡蓄水现平湖美景

    • 优势栏目

      世界最大谷粒二维码亮相哈尔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