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奖,旨在寻找“年轻版的李政道”-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娱乐

这个奖,旨在寻找“年轻版的李政道”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0-10-28 10:48:03

  世界永远需要热心从事国际科学传播、推动跨国界科学合作的科学家。当下,尤其如此。

  10月18日至19日,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的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一个新的民间科技奖项——“科思奖”宣布设立。该奖每年将授予1到3位在推动国际科学交流合作方面成绩卓著的中外青年科学家,给予每人100万元的奖金。首届科思奖将于2021年颁发。

  不一样的民间科技奖

  至少有三个特质,让这一新诞生的民间奖值得人们关注。

  其一,不同于各种常见科技奖,“科思奖”要奖励的不是科学家的某项出色科学成就,而是其在推动国际科学合作上的贡献。

  其二,与政府科技奖和近两年广受关注的“未来科学大奖”“科学探索奖”等民间科技奖相比,该奖项小而独特,从提名到评审都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它不限定获奖人和提名者国籍;其评奖委员会也将由世界各国不同领域的7至9位知名科学家组成。首任评奖委员会主席是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J.Leggett)。

  其三,该奖可被视为李政道于改革开放之初发起的“科思项目”在40年后激起的新的回响。

  “科思奖”发起人正是来自中国、如今活跃于国内外学界业界的科思学者,他们为此成立了科思科技促进基金会,“向李政道先生和推动国际科学交流与合作的全球科学家致敬。”

  1979年,为给刚结束长期封闭、面临人才断档危机的中国尽快培养科技人才,李政道发起科思项目,在国内尚无托福和GRE考试的情况下,说服多所北美大学物理系采取一套特殊考试方式,评估和录取中国学生,这成为当时中国与欧美高校人才交流的破冰之举。

  实施科思项目的十年中,915名中国学生出国深造,今天,这批科思学者已成为多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精英骨干,其中12人成为中国和欧美等地科学院院士,100余人次获各类国际科技大奖,300多人次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职位,还有400多位成功的高科技发明家或企业家。

  李政道多次说,科思项目是他生命中最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之一,从某些方面,比获诺奖还有意义。

  就在一年前,他在科思项目40周年之际,向科思学者提出一个期许:希望他们继承项目创立伊始的精神,为更多年轻人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

  “科思奖”的设立回应了李政道的愿望。

  “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

  “通过把奖颁给正确的人,我们希望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即国际科学合作非常有价值,有一群人对此非常欣赏。”科思学者、科思科技促进基金会理事长董洁林说。

  “我们这个团体受益于李政道先生发起的国际交流项目和跨国界的科学家合作,从情感上一直想做点与此相关的公益事业。”董洁林介绍,“科思奖”推出前,科思学者们来回讨论了很多种设奖做法,比如“逆科思项目”,提供奖学金鼓励国外青年科学家来中国学习等。

  最终,他们拍板,先用最可行的方式,选拔和奖励在各种科学领域中对跨国界科学交流合作方面贡献突出的青年科学家,“把事情先做起来。”

  “多年来,科思学者一直在以各种方式促进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这在当前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尤为重要。”科思学者协会会长、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汤超说,“在现在的国际环境下,各国科学家们依然非常希望推动国际科学交流。”

  在“科思奖”评奖委员会主席安东尼·莱格特看来,今天的年轻学生进入任何科学领域,都面临着比过去更严峻的形势,过去几十年,科学界专注在所谓的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论文,而对促进科学交流合作的行为,仍缺乏鼓励机制。科思项目的毕业生们希望改善这种局面。

  本质上,科学能够也应当造福全人类,没有国家能垄断科学。一直以来,科学的发展都受益于交流合作及开放共享下的良性竞争。从推进基础科学研究到遏制大流行病、应对环境问题、消除贫困等,都迫切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在当前形势下,民间科技合作的重要性正在慢慢凸显。”科思学者、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谢心澄说,作为主管国际交流工作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他认为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国际科学合作正当其时。

  董洁林希望,“科思奖”能在部分人认为谈国际科学合作“不合时宜”的时刻,向世界传递来自中国的善意,“我们有时候不擅于表达善意,这种表达是必要的。”

  “寻找年轻版的李政道,年轻版的巴里·巴里什”

  相较于对科学成就的评估,科学家们在国际科学交流上的贡献大小看上去更难衡量。

  被问及“科思奖”的评奖标准,董洁林说,要看“候选科学家所做的国际交流项目是什么,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可以落在具体团体或国家上,也可以没有具体受益者,纯粹是科学本身受益。”

  她分别举了几个例子:李政道做的科思项目,影响了915位科思学者,以及中美两国百余所高校和众多科学家;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BarryC.Barish)作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项目的领导人,把一个小型研究组发展成上千名科学家参与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探测到引力波,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言,通过国际合作使科学本身获益。

  巴里什没有参与LIGO概念验证或早期建设,而是作为项目领导者获得诺奖,这曾引发一些讨论,“但我们的奖,就非常适合他这样的科学家。当然,‘科思奖’选的是青年科学家,项目不会这么大,我们要寻找的是年轻版的李政道,年轻版的巴里·巴里什。”董洁林说。

  “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回头看,我希望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首位华人得主王中林说,“李政道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打开中美人才交流的大门,改变了我们的人生,现在摆在面前的是新时代怎么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希望通过现在的努力继承李先生的教导,回馈社会。”

  王中林同时担任着与科思科技促进基金会同时创立的公益机构“科思技术研究院”院长,后者是所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致力于在新的国内外局势下,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构筑桥梁。

  去年纪念科思项目40周年时,李政道曾写下三幅题词:“聚能兴邦,原创惠民”“科学属于全人类”和“薪火相传”。

  今年,三幅字都有了归属,第一幅成为新成立的科思技术研究院的口号,第二幅被印在“科思奖”的徽标上,而第三幅则正被科思学者们践行着。(记者王京雪)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