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钱、办大事,为这些地方的基层治理点赞!-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娱乐

花小钱、办大事,为这些地方的基层治理点赞!

来源:半月谈网
2020-08-01 14:08:22

  

  朱田村村民理事会组织村庄卫生大扫除

  人居环境整治的人手不足一直是个难题,如选择雇人,对村集体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尽可能节省成本,朱田村探索建立义工机制,充分盘活现有人手和资源。

  义工的来源一开始是公益性岗位人员和政策性村民。全村共有生态护林员、妇女小组长等公益性岗位人员26人,以他们年待遇的20%为基数,按80元每天折算为义工天数,全村共折算总义工日124天。政策性村民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等,无劳动能力或其他特殊情况者除外,这部分村民共调动义工日233天。

  有了义工机制的保障,朱田村人居环境一天天好起来。不过还不够,村里环境好了人人受益,那么义工也应人人参与。从今年开始,朱田村推广全民义工制,每户村民都要承担5个义工日或出80元每天,以此调动全村村民参与到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中来。

  家禽散养一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痛点和难点,为做好公共区域人畜分离,朱田村动员每户村民采取2个义工、20根竹子、160元资金选择一项的办法履行义务。3个月时间,全村共设置围栅2100余米,这项原需8万余元投入的工程,6500元就完成了。

  此外,朱田村还在村规民约中规定,全村居民每人每月交1元,作为公共区域卫生保洁费。“村民交钱后,一方面更自觉维护公共区域卫生,另一方面也自发监督起公共区域保洁工作,起到了双向约束作用。”朱田村村民理事会会长何江峰说,如今村子不仅更美了,人心也更齐了。(半月谈记者 闵尊涛 罗晨)

  

  朱田村村民理事会组织义工开展竹篱笆围制,篱笆就地取材免费提供,义工自发参与劳动,既提升环境品味,又实现人畜家禽分离。

  群众热情积小成大

  一瓶洗发水,就把垃圾分类办了

  一大早,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孙坡村保洁员杨芳就开始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

  “可回收的放在绿桶里,不可回收的放在蓝桶里,然后称重,给村民打分,再记录到本子上。”杨芳说,1公斤1个积分,每月进行一次兑换奖励,用这些积分,村民可以换日常生活用品。20~40个积分可以换一袋有机肥,40~60个积分可以兑换洗发水、香皂等生活用品。

  积分兑换物品的日子到了,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的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一开门,村民们就围上来说道:“这次积分不少,我要兑换一瓶洗洁精”“我要两块肥皂”……

  为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邹城市做了大量探索,也走了不少弯路。一开始政府推着群众干,包办代理垃圾分类,保洁员每人每月增加工资上门收集。

  邹城市市容环境维护中心主任步德行说:“那时候,悬挂条幅、上电视做宣传,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给镇村干部发补贴,每年花费约430万元,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效果依然不好。”

  

  邹城市太平镇孙坡村居民分类投放垃圾,保洁员分类收集

  群众的事情,还需发动群众办。垃圾分类兑换积分模式启动后,村民垃圾分类热情提升,村干部补贴不用发了,宣传费用少了,保洁员的工作量少了,村民还逐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半月谈记者在北齐村看到,秀美的小村庄民居古朴、街道整洁、绿化带绿树红花相映。北齐村党支部书记齐士湖说,去年年初,村里召开扶贫动员会,全村1300多人集中在一个会场,会议结束后,地上没有一片纸屑、一个烟头。

  在邹城,农村垃圾不仅实现分类,而且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村民将生活垃圾分为“可腐烂”“不可腐烂”两类。

  “可腐烂”垃圾由转运员运送至资源化利用站,操作员对送来的垃圾进行称重记录。经预处理对垃圾进行粉碎、挤压、脱水后投放至发酵设备,经过24小时发酵形成有机肥。

  村保洁员对“不可腐烂”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再按照“好卖”“不好卖”和“有毒有害”的标准分类处置。“不好卖”的垃圾纳入“户集、村收、镇中转、市处理”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统一运送至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垃圾按相关规定统一收运暂存进行特殊处理。

  截至目前,邹城市已建成镇村垃圾中转站30余处、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30处,垃圾分类设施已实现镇域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80%。

  步德行说,邹城市13个镇每年仅需支出约75万元,就完成了全市农村的垃圾分类工作。这一举措节省垃圾分类推广资金约355万元,节省垃圾焚烧处理费用1000多万元。(半月谈记者 邵琨)

  退休职工发光发热

  有了热心和事佬,社区矛盾不上交

  走进浙江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打铁关社区,老人们在一起闲适地聊天,孩子们欢快地嬉戏,一幅和谐温暖场景。谁能想到,这里从前是个“乱窝子”。

  “那时候社区一年矛盾纠纷有100多起,我每天刚上班,就被社区居民堵在办公室,办公室里每天都是吵吵嚷嚷。”斯利民曾是打铁关社区党委书记,说起2006年初到社区任职时的情形,他依然心有余悸。

  

  打铁关社区和事佬在调解居民纠纷

  当时,打铁关社区有3类居民,一部分是拆村入城的村民,一部分是老旧城区的居民,一部分是在杭州购买了商品房的新市民。

  “社区居民复杂多样,矛盾纠纷和诉求也就非常多元和突出,当时1年的上访量多达几十起。”斯利民说,私搭乱建等引起的邻里纠纷矛盾占50%、业委会与物业的矛盾占30%,再加上原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问题等,“把我搞得焦头烂额,社区干部明显感觉力不从心”。

  无奈之下,他们想到了依靠退休党员,成立群众性自治组织,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于是2008年,以社区退休党员为主体的和事佬协会成立。

  和事佬协会成立之初就办了一件利民好事。2008年5月,杭州拟打造沿大运河的一条游步道,需要向打铁关和平小区推进20米,不少群众不满并上访。和事佬协会出动,做政府与群众的居间调停人,最后说服群众同意向小区内推进10米,让出的10米空间如今成为大运河的游步道和绿化区。小区居民饭后沿着大运河走走,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

  “做和事佬要受得了委屈,耍得了口才,镇得住场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副热心肠。”今年61岁的王月华,2016年成为打铁关社区和事佬协会的一员,她说,除了调解居民矛盾,更多的时候,他们更像是居民的知心大姐或知心大哥。

  据了解,每年社区都会统计和事佬调解的矛盾纠纷,经认可的,根据矛盾纠纷的大小、性质等,给予每件20元至50元不等的补助,但很多和事佬本身是退休职工和党员,觉悟较高、加上又有退休工资,没去领这份钱。

  “因为有了和事佬协会,没花多少钱,社区就变得越来越和谐。近3年来,社区矛盾纠纷类的投诉量每年下降25%以上,而找和事佬协会调解矛盾纠纷的每年增长10%以上,基本做到了矛盾不出社区,社区干部也可以抽身出来搞好公共服务了。”打铁关社区党委书记盛珺说。(半月谈记者 李平)

  (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4期 原标题:《虽说花钱少,治理也能搞得好》)

1 2 3 共3页

责任编辑:郑鑫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