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巅150分钟,他们留下这些“第一”-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世界之巅150分钟,他们留下这些“第一”

来源:文汇报
2020-05-28 10:20:20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标志着珠峰高程测量取得关键性胜利

世界之巅150分钟,他们留下这些“第一”

  文汇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历经近9个小时的奋力冲顶,昨天上午11时整,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从11时登顶到13时30分左右向下回撤,8名队员在峰顶停留了150分钟,创下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的新纪录,标志着珠峰高程测量取得关键性胜利。

  时隔15年,“攀登者”携国产设备为珠峰“量身高”,创下数个“第一”,用全新技术丈量全新世界高度。第一次使用北斗导航系统、第一次在珠峰顶的雪面上直接测量重力、第一次在珠峰北侧地区开展航空重力测量……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成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蒋涛,向记者详述了这150分钟背后的惊心动魄。

  昨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他们在峰顶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图为登山队在峰顶合影留念。 新华社发

  第一次在珠峰峰顶停留超过两小时

  多云间阴,西风,风速每秒14至20米。此次珠峰登顶测量的“第三窗口期”,与45年前一样,在5月27日到来。由8名富有经验的登山队员组成的测量队于当日上午11时再次站上“世界之巅”后,来不及庆祝,就开始了紧张的测量设备架设。

  整整150分钟,比原定的40至60分钟的测量时间延长了近两倍。蒋涛说,珠峰顶自然条件恶劣,登山队员在峰顶停留时间一般不能超过两小时。这次峰顶没有暴风雪捣乱,测量条件比较好。而且,与2005年珠峰测量相比,登山装备的轻便性、保暖性,都有明显提升。前期运输队开道铺路,也为登山队员节省了体力。

  史无前例的150分钟,借助中国移动在珠峰海拔6500米处架设的5G基站,全世界首次通过5G网络直播,看到了队员们在珠峰顶的忙碌:树立起带有六面棱镜的觇标、连接卫星定位接收机和天线、雪深雷达探测仪扫遍20多平方米的珠峰顶、国产重力仪测得峰顶雪面的相对重力值……

  当峰顶的觇标竖起,分布在珠峰大本营、中绒布冰川等六个交汇点的测绘人员,立刻瞄准觇标上的棱镜,开始超长距离光电测距,最长距离达到18.3千米。“这套传统大地测量方法将与卫星测量相结合,为珠峰最后确定‘身高’服务。”蒋涛说,尽管精度不及高精度卫星定位测量,但这套数据可为卫星测量数据提供检校。

  第一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

  卫星定位数据是珠峰登顶测量中至关重要的数据,如果数据接收失败,基本等同于高程测量的失败。

  “这次我们在山顶接收到了不少于50分钟的全球导航系统定位数据,其中包括来自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蒋涛的话语中透着兴奋,这意味着此次测量所获得的高质量卫星定位数据将大大超出预期,其精度将达到厘米级。

  2005年珠峰登顶测量时,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刚启动不久,直到2012年完成发射组网。而今年测量队员登顶珠峰时,北斗导航系统已组建起全球导航卫星网络。这次卫星定位天线仅从北斗就能接收到20多颗星的信号,这将进一步提高珠峰高程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其实,不仅仅是卫星定位信号,今年登顶测量,国产设备比例也大幅提升。”蒋涛介绍,15年前登顶测量时使用的卫星定位设备、雪深雷达探测仪都还是进口产品,此次已被国产仪器设备所取代,且性能也有明显提升。

  第一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

  为何珠峰“身高”如此受关注?蒋涛说,作为地球“第三极”,珠峰高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需要定期更新。比如,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这是否会引发珠峰高度的改变?这一问题在科学界引发广泛争论。“要给出科学的回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珠峰测量,确定最新高度。”

  此次,测量队同时采用了地面重力和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其中峰顶的重力值对于提升峰顶海拔高度的测定精度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高兴的是,昨天在队员登顶的150分钟里,我国第一次直接测得了珠峰峰顶雪面的重力加速度。

  蒋涛透露,2005年,测量队最高测得海拔7790米处的重力加速度,在此基础上推算出珠峰峰顶的重力加速度。估算难免存在误差,为能达成实测心愿,研发人员对重力仪进行了技术改良,使其更加轻盈、便携。终于,今年测量队获得了科学界期盼已久的实测数据,并记录下来带回大本营。

  除了测准“顶”,确定珠峰的“底”(即测量起算的基准面),同等重要,这就要求测量得到珠峰地区尽可能均匀分布的重力数据。为此,我国在全球首次对珠峰北侧地区开展航空重力测量。“珠峰地区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很多区域地面测绘人员无法进入,因此大部分区域的重力测量值一直处于空白。”蒋涛说,将先进重力仪装载上飞机,飞机必须保持慢速飞行,才能测准数据。然而,珠峰山区气流复杂多变,驾驶螺旋桨式飞机在高度一万米的高空飞行,对飞行员的驾驶技术考验极大。经历近一个月的飞行,目前已完成90%,预计未来两三天将全部完成。经专家估算,这一区域重力数据空白被填补后,珠峰高程起算面的精度将有望提升30%左右。

  之后,珠峰高程测量进入演算阶段。为得到精确的数据,科学家需通过复杂的计算,以消除误差。这一系统工程还需2到3个月时间,最后还要经过一定审核程序,才会公布珠峰确切“身高”。

责任编辑:高爽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