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队今回家 防护服上手写“黄鹤楼感谢万里长城”-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娱乐

北京医疗队今回家 防护服上手写“黄鹤楼感谢万里长城”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0-03-31 07:33:21

  告别患者

  “别哭,我们肯定会再见的”

  护士檀学兵考虑着该怎么和患者老胡告别,一句“我要回去找我爸妈了”,也许是病房里这位忘年交,最容易接受的理由。

  檀学兵和老胡熟络起来,是因为一次抽血。老胡怕护士不能一次成功,总是躲闪,檀学兵接过了这活。老胡还是躲着,不愿意抽血,檀学兵宽慰他:“我不抽,就是看看。”

  “这根血管我看就不错”,没等老胡反应过来,檀学兵已经完成了抽血的操作。

  下一个班次,又轮到檀学兵护理老胡吃饭,老胡身体虚弱,但食欲还是不好,一直不肯动筷子。檀学兵是个直脾气,开始“教育”老胡,“要这样,你不瘦谁瘦?”

  老胡脾气有些倔,但不是不讲道理,他解释说,吃不惯这里的饭菜,檀学兵跟着又说:“那你还不赶紧把身子养壮实了,赶紧回家吃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一天,在檀学兵的“监督”下,成了老胡吃饭最多的一次。

  从那以后,老胡对檀学兵越来越依赖,即使贴膏药这种小事,也希望在檀学兵的班上完成,“可能就是慢慢培养出了一种信任吧。”

  两个人越来越熟,老胡开玩笑称呼檀学兵“檀木梳子”,檀学兵接受了这个“外号”,反过来说:“那你也选一个吧,按我们北方人的叫法,是叫你老胡还是胡大爷。”

  老胡翻檀学兵的朋友圈,看见一张她抱着小孩的照片,问是她的孩子吗。檀学兵说自己还没结婚,老胡感叹,家里有个小辈和檀学兵一样大,现在都已经有孩子了,然后他又说:“等你结婚的时候,我一定会去北京参加。”

  3月30日下午,已经没有檀学兵的班次了,但她还是穿上防护服进了病房,敲门进去,老胡转过来看见是她,泪花一下出来了。

  老胡脸上没什么笑模样,他的“老小孩”脾气又犯了,还是不想吃饭,“昨天晚上不舒服,而且真的舍不得你们。”

  檀学兵又帮老胡贴了一次膏药,收拾了床头的东西,还帮他换了弄脏的床单。老胡有些不好意思,又说起了檀学兵的婚事,“以后谁娶了你,肯定特别幸福。”

  晚饭到了,檀学兵还是劝老胡多吃些,这样才能早点回家。老胡问她,自己的病情会不会加重,檀学兵说:“跟你之前扛过去的,这就是个小手指。”

  傍晚5点多,又哄着老胡多吃下两块牛肉,檀学兵站起身来,“老胡,我真的走了啊,你别哭,咱们肯定会再见的。”

  记者手记

  用65天重新认识一个职业

  在武汉,我和138位医生护士度过了65天,在这期间,我从没见过他们穿上白大褂的样子。在病房里,他们穿着密闭极佳的防护服,病房外则是更易清洗的刷手服。但刻板印象上的差别,并没有阻碍我对这群人、这个职业,形成重新的认知。

  我曾问过医疗队很多人同一个问题,当初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医生、护士?答案不尽相同,有的人是坚持了年少的梦想;有的人是遵从了父母的安排;还有的人则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意外走进了这个职业。

  相比出发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后来做了什么。在武汉的两个多月里,是这群医生护士让我真切意识到,大家正在经历着一场战争。

  我永远不会忘记宣武医院医生李艳,向我描述的2月初的那次抢救。早上9点刚接班,她听说有个病人病情加重,供氧面罩开到最大,血氧饱和度也只有七八十,病人时不时昏迷、大小便失禁。

  李艳给ICU打电话,沟通床位,强调这个病人有抢救的价值。等她换好防护服,进入病房,正赶上护士在喊:“有医生吗?有医生吗?”

  在喷溅了一地咖啡色的血性物质后,病人又昏迷了,心率飙到了167次,因为极度缺氧,身上都是紫绀色的。李艳想赶紧建立一条静脉通路,为后面注入抢救药物做准备。病人一直吃得很少,血管不好找,几名积水潭医院的护士先是在大脚趾的边缘找到了一根血管,刚注入了呼吸兴奋剂,针就“鼓了”。

  几名护士几乎趴在了病人身上,想赶紧再找到一条通路。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再次发生喷溅,那是等级最高的感染风险之一。护目镜里是模糊的水汽,李艳只能勉强看见病人的模样,她到最后都不知道,护士们是怎么在手腕那儿又找到了一根血管。

  来不及测血气,李艳只能靠临床经验推测病人是因为缺氧导致了酸中毒,碳酸氢钠打了进去。过了会儿,病人恢复了意识,ICU也传来消息,有床位了。

  李艳说,这样的场面几乎每天都在病房里上演,就和战场一样,躲着枪林弹雨,能拉回几个病人,就拉回几个。

  在援助任务临近尾声的时候,医疗队宣武医院的队员们,和后方200多名在读的医科生进行了一次线上座谈。其中一名学生向李艳提问,想让她对比一下这次支援武汉和当年非典一线的不同。

  李艳想了想说,过去了十多年,医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那时没有ECMO、没有经鼻高流量吸氧,如今,支持手段越来越多。

  但她也提到了“人”的因素,“我在想一个问题,再过20年,你们会是各个医院的中流砥柱。那时我们已经是耄耋之年,也要面临生老病死,那时,我们可以放心地把自己和家人交给你们吗?希望你们现在,能练好真本领。”

  那天的座谈上,医疗队武汉籍医生肖汉也说出了憋在心里很久的一句话,他依次念出宣武医院每位队员的名字,“我作为一个武汉人,谢谢大家。我来是应该的,你们来,谢谢你们。”

  肖汉说,他想谈谈善良。身着白衣,来到疫区是职责所在,但他觉得,一切的核心仍然是善良,“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智慧让人类爬上了地球生物链的顶端,但是,是善良让人类社会存在了下去。”

  3月30日,摆渡车载着医疗队员们,最后一次前往武汉协和西院。在这段不到4公里的车程,路口已经有了短暂的拥堵,街边也有正在等待公交车的乘客。可能路人不会注意到摆渡车里这些穿着刷手服的人们,但重新热闹起来的街面,就是对他们两个多月付出的最好印证。

  (文中除医务人员均为化名)

  本组文并摄/特派武汉记者 刘汨

1 2 共2页

责任编辑:韩瑞敏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