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伉俪坚守25年: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记录一座城市的哀思-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耄耋伉俪坚守25年: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记录一座城市的哀思

2018-12-07 21:55:44 中国新闻网

  5本《坚守24年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奠活动纪实》图册记录下了25年来南京民众对遇难者的哀思。 申冉 摄

  耄耋伉俪25年的坚守: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记录一座城市的哀思

  中新网南京12月7日电 (记者 申冉)“这是1994年12月13日,第一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悼念活动拍下的照片。这是去年国家公祭日拍下的丛葬地悼念照片……”7日,83岁的祁恩芝和90岁的刘健芝翻开厚厚的五本《坚守24年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奠活动纪实》摄影图册,如数家珍一般向记者介绍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在第五个国家公祭日来临前夕,这对耄耋老人把25年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悼念活动照片,无偿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文简称江东门纪念馆),希望更多人看到这段历史在南京留下的绵延哀思。

  两位老人还捐赠了1994年至2002年拍摄的1008张胶片底片。 申冉 摄

  1943年,年仅16岁的刘健芝在老家山东招远参加了八路军,亲历了胶东半岛抗战,抗战胜利后,刘健芝从胶东军区转战华东军区,任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祁恩芝则是1951年入伍,曾就读当时的南京工兵学校。1954年1月20日,两人喜结连理,退休后,摄影成了老夫妇俩最大的爱好。

  两位老人的镜头下定格了1994年第一次公开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画面。 申冉 摄

  从1994年12月13日,南京江东门纪念馆第一次公开举行遇难同胞祭奠活动起,此后的每年清明节、“八一五”、“九一八”等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以及有关南京大屠杀纪念的相关活动,两位老人都会细心用镜头记录下南京市民悼念遇难者的点点滴滴。

  一批珍贵的老照片。 申冉 摄

  “1994年12月13号,是我们第一次拍摄南京大屠杀相关的主题,那天还有电影《南京大屠杀》开机仪式在纪念馆举行,我们全程拍照,记录下了珍贵的一刻。尤其是当时一个女孩用白布擦拭雕塑的镜头,让我一直记在心里。”祁恩芝回忆,从此,25年来,风雨无阻,老夫妻俩总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出现在一个个悼念活动的现场,“有时候12月13日当天不能进纪念馆拍摄,我们就分头去遇难者丛葬地拍摄悼念仪式,希望尽可能多地记录下这些瞬间。”

  两位老人在数以万计的照片中整理出最为珍贵的一批捐赠给纪念馆。 申冉 摄

  2000年2月27日,南京举行“声援东史郎座谈会”,刘健芝老人还拍下侵华日军东史郎鞠躬致歉的照片。6年后,东史郎离世,但这一幕却被刘老的镜头定格,“这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刘健芝告诉记者。

  两位“人老心不老”的摄影家。 申冉 摄

  据江东门纪念馆副馆长凌曦介绍,从去年开始,这对老夫妻就开始整理20余年来拍摄的数以万计的照片资料,“此次,他们将1994年至2002年拍摄的1008张胶片底片,2002年至2018年11月拍摄的22286张数码照片和5本《坚守24年的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奠活动纪实》图册无偿捐赠给我馆。对我馆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录。”

  老人手写的照片目录。 申冉 摄

  刘健芝告诉记者,“虽然年龄已经大了,但只要还能拿动机器,就会继续拍摄下去。我们要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让后人看到这么多年来南京人对这段历史的哀思和沉痛悼念。希望大家能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深圳宝安区开展国家宪法日暨宪法宣传月活动

    • 优势栏目

      一张退休证的前世今生

    • 优势栏目

      2018年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巡回赛闭幕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