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钢城故事-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三代人的钢城故事

2018-11-10 08:37:17 中工网——《工人日报》

  走进今日的柳钢车间,见到的全是自动化设备。 受访者供图

  1969年,柳钢第一代炼钢工人在炉前操作。受访者供图

  汤家四代人的合影(左二为汤龙波,右一为汤海平)。本报记者 庞慧敏 摄

  汤家祖孙三代人获得的奖状和证书。 本报记者 庞慧敏 摄

  请关注二维码 。

  十里钢城里,一家三代人,几乎个个是钢铁职工。

  在岁月的变迁中,他们既见证了0.5吨小转炉炼出的第一炉钢水,也参与了企业目前最先进生产线的摸索调试;既有过“一个班次下来,工作服又臭又脏”的体验,也感受到了在自动化车间工作不再流汗的幸福。

  60载风雨时光,40年改革开放,一个钢铁大家庭的经历,不仅记录了产业工人坚守奉献的足迹,还隐藏着中国钢铁业砥砺前行的密码。

  “我叫范承强,在柳钢机工部与设备打了一辈子交道,看着我们的生产装备从落后到先进、一代代更新,心里非常高兴。”

  “我是匡家云,今年85岁。1958年7月8日响应号召来柳钢工作,修过铁路公路、炼过土焦炭、卸过煤和矿石。上世纪60年代柳钢停产,保管设备除过锈擦过油,艰苦劳累毫无怨言,我们就是想着能为柳钢出份力。”

  “我叫林奕,今年79岁了。1960年2月25日,柳钢1号高炉正式投产,我是剪彩礼仪小姐之一。能够亲眼见证柳钢这个光荣的历史时刻,是我这辈子最开心、最难忘的事。”

  ……

  今年7月1日是柳钢60周年厂庆日,柳钢人扶老携幼齐聚一堂。看着台上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霜、有的甚至已须发全白的老柳钢人,30岁的汤龙波心潮澎湃。作为一名“钢三代”,汤龙波的爷爷是柳钢建厂后的第一批员工,父亲在改革开放之初进入柳钢,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也回到柳钢。

  从当年全国“三大五中十八小”钢铁工业布局中的18家地方钢铁企业之一,到如今年营业额超800亿元、位居全球50大钢企第31位,柳钢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一如汤龙波和祖辈、父辈三代柳钢人的生活轨迹。

  祖孙三代的“钢铁情”

  汤龙波就职的岗位是目前柳钢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车间——冷轧板带厂。工友们笑称他属于“根红苗正”的柳钢子弟:

  爷爷汤业庆,1958年柳钢建厂后的第一批员工,在一炼钢车间从事角钢工作;

  父亲汤海平,1980年进柳钢,在线材厂从事轧钢工作;

  母亲伍美华,1981年进柳钢,在水泥厂从事检验化验工作;

  妻子覃晶晶,2011年进柳钢,在设计院从事给排水设计工作;

  ……

  仔细问下来,记者才发现,汤家不仅是一家三代在柳钢工作,几乎整个家族都在柳钢。伍美华说:“我和龙波他爸是柳钢二代。我家的很多长辈及兄弟姐妹,汤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戚,都在柳钢上班。我们的孩子也是在柳钢长大的,第三代也大多在柳钢工作。”

  他们不仅在同一个企业上班,还都住在柳钢的保障房或商品房里。上学、工作、生活几乎都在同一个地方。七大姑八大姨叔伯妯娌们相聚,绝对不愁没有共同话题,整个家族和柳钢“同呼吸共命运”。

  10月下旬的一个午后,汤龙波陪同记者来到离柳钢不远的北雀路17号。这是一片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职工住宅区,楼房外墙斑驳的青苔,诉说着悠悠岁月。

  汤龙波已经80多岁的奶奶韦玉兰就居住在这里。10多年前,韦玉兰的老伴汤业庆去世后,她始终不愿离开。天气好的时候,她还能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一步步挪到小区院子里的树下乘凉。

  如今,韦玉兰的听力大不如前,无法单独接受采访。汤龙波用车将她载到10分钟车程外的父母家——柳钢的另一职工住宅小区“怡园新苑”。刚一进门,看见祖孙三代获得的各种奖状和证书摊开在茶几上,韦玉兰的眼睛亮了。

  汤海平翻译着母亲含糊的声音:“我们都是柳钢的工人,一辈子都在柳钢。”

  汤业庆是柳城县东泉镇的农民,18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参加过壮烈的上甘岭战役。1958年柳钢建厂,召集退伍军人进企业,他成了柳钢的第一批员工。

  新中国的钢铁工业是在战争的废墟上艰难起步的。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当时世界钢铁年总产量1.6亿吨的0.1%。1956年,国家提出“三大五中十八小”的钢铁工业布局,为我国钢铁工业的规模和产业布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柳钢就是其中的“十八小”之一。

  1958年10月4日,伴随着沉稳而有力的一击,通红的炉体内,熔化的钢水闪着红光,腾着热浪,涌向打开的出铁口——柳钢0.5吨小转炉炼出了第一炉钢水。这一炉钢水被誉为广西冶金史上“零”的突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我国钢铁工业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起点。宝钢、天津钢管等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的建立和一批老企业的挖潜改造,让我国钢产量以每年400 万到500万吨的速度增长。

  1980年,16岁的汤海平初中毕业后进入柳钢时,我国钢铁产量达到了3712万吨。当年,柳钢实现盈利1180.55万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结束了建厂20多年来连年亏损的历史。

  “当时觉得国有企业比较稳定,粮票也多一点。”进厂轧了5年钢后,汤海平转管理岗,4年前在棒线厂安全科科长的岗位上退休。

  2011年,汤海平成为柳钢人的第31个年头,汤龙波也走进了柳钢的大门。当时,中国钢铁产量已达6.955亿吨,是1980年的18.7倍。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也会成为一名柳钢职工。”汤龙波说,2011年6月大学毕业时,柳钢进高校招聘大学生,他向柳钢投出了人生第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求职简历。

  “面试后接到柳钢人力资源部电话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2011年6月18日,汤龙波正式接到了柳钢的入职通知。那天晚上,他在学校操场“疯跑”了好多圈。

  入职当天,父亲汤海平领着汤龙波去报到。走过那条走了无数次的路,来到如同家门般熟悉的柳钢大门,汤海平嘱咐儿子:“好好工作,加强学习。”

  汤龙波心情有些激动。这个儿时如同游乐园般存在的厂区,将来就是自己事业的舞台,“我感觉自己肩负着祖辈父辈的‘钢铁梦’,希望能为这个企业的做大做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1 2 3 4 共4页

编辑:郭丽娟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双十一”诚信是关键

    "双11"将至,电商战场硝烟已起,在"剁手族"不断刷新销售数据背后,电商各平台和电商企业抢占市场的博弈。

  • 怎样让悲剧不再重演?

    万州事件是一次规则让位于情绪、结果令万众哀叹的悲剧。在反思言论中,“规则”二字不断地被提起。

  • 再见了 药店

    日前,北京市发改委推出一道新政:允许便利店卖非处方药。大街小巷的药店慌作一团,行业颠覆一触即发。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 江苏邳州50万亩银杏“满城尽带黄金甲”

    11月6日,连绵细雨中,邳州50万亩银杏林海同步进入童话世界,如同金色梦幻之海。

  • 杨帆:带领群众走向“电商小镇”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过去只是个“收破烂”的“垃圾之乡”。近年来,成功走出“农民电商”发展路子。带来这个巨大变化的,是年轻的镇长杨帆。

  • 盲感体验

    “我在哪儿?走的是直线吗?”秋日的午后阳光明媚,几位特殊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在公园附近蒙着眼开展定向行走课程,体验盲人出行的不易。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七旬翁和他的鱼鹰部落

    • 优势栏目

      浙江武义:人欢鱼跃丰收景

    • 优势栏目

      福建建瓯:纸灯笼热销海外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