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重阳登高上哪儿-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老北京人重阳登高上哪儿

2018-10-11 14:55:05 北京晚报

  远眺景山

  清石涛绘《王摩诘诗意图》

  天宁寺

  时近农历九月,又快到重阳节了。在过去,古人们会在这一天赏菊、登高、饮酒,尽享秋日乐趣。到了如今,农历九月九日已是中国的“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2013年,重阳节成为了法定节假日。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九九登高”是重阳的主要活动。时至今日,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老北京是何时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历代帝王在何处登高?平民百姓又会上哪儿过重阳呢?

  重阳“登高”传统始于东汉

  明清时已是北京的重要民俗活动

  有关“重阳节”的来历,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战国,有的说始于汉代,有的说始于三国,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始于汉代“桓景避灾”的传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载,东汉时豫州汝南(今河南汝南县)有一个叫桓景的人,家乡闹瘟疫,他便上终南山拜仙人费长房学艺。有一天费长房说,九月九日他家中有大灾,全家人必须“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方能渡过此劫,他照仙人指点举家登山,果然躲过大难。从此,九月九日登高沿袭成俗,但经过千年的演变,重阳登高已不是为了辟邪,而是成为了集赏秋、祈福、思乡、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

  重阳登高之俗,史籍中多有记述。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隋唐名医孙思邈《千金方·月令》也记载到:“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归。”唐朝将重阳节定为民俗节日,登高为主要活动,文人多有诗文咏叹,如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李白《九日龙山饮》、郑絪有《九日登高怀邵二》、皇甫冉有《登山歌》、杜甫有《登高》,而其中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为知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宋代的重阳节更为热闹,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宫廷会在九月八日做好布置,在殿中“分列万菊”,并点“菊灯”,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宫外的人们则“饮新酒”、“泛萸簪菊”庆祝这一节日,并且互赠“菊糕”。

  明清时,“重阳登高”成为京城的重要民俗活动,帝王及百姓都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登高望远。明代史玄《旧京遗事》记载:“万寿山俗云煤山,圣上重九日登高于此。”《明宫史》亦云:“殿之北则万岁山,俗称煤山……山之上,土成蹬道,每重阳日,圣驾在山顶升座,可遥望靡涯矣。”清代《燕京岁时记》称:“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清抄本《大兴县志》载:“(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炉、食盒,寻园榭丘阜为娱,曰‘登高’。”光绪五年(1879年)《通州志》载:“九日,蒸粉面,置枣、栗其上,曰‘花糕’。间有采菊载酒登高者。”民国时《房山县志》、《顺义县志》等文献中,均有九月九日老北京人“食蒸糕”、“相率登高”的记载,足见京城重阳节的盛况。

  明清帝王“重九登临”为祈福

  常至兔儿山、堆秀山、景山、香山

  明代北京已有“重九登临”之说,即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时节,帝王必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也顺便观览京城风光。帝王登高的地点多在御园之中,最出名的几处是兔儿山、堆秀山、景山、香山。

  兔儿山在西安门内(今府右街图样山胡同附近),明朝属西苑。山为石筑,又称“小山子”、“小蓬莱”,东西分径,可迂折至顶,山高约五十丈。站在兔儿山上四下俯瞰,整个都城尽收眼底。山的北边有大光明殿等建筑,既可观景亦可小憩,故被明帝选为重阳登高之处。每到重阳节,宫监内臣要“着重阳景菊花补服,吃迎霜兔、菊花酒。”天启五年(1625年)重阳节,熹宗朱由校携带宫眷来兔儿山登高、观赏歌舞,以为同乐,《天启宫词》中有诗记录此事:“美人眉黛月同弯,侍驾登高薄暮还。共讶洛阳桥下曲,年年声绕兔儿山。”崇祯皇帝也曾在此登高,并写下“重阳旋磨台,共进菊花怀”的诗句。而今,该山已消失不见,形成街巷,后称“图样山胡同”。

  堆秀山位于故宫御花园东北部,为人工堆砌的假山,高约14米,明称“堆绣山”,清乾隆年间改称“堆秀山”。山下有路,拾级可至山顶的御景亭,在此可俯瞰紫禁城,远眺可望及西山。《故宫史话》称:“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时,皇帝携后妃在此例行登高赏景,黄色琉璃瓦在晴空下甚是耀眼。”据传,乾隆皇帝曾多次携令贵妃魏佳氏在此登高,且多有赏赐。

  景山(即万岁山)坐落于北京城中轴线上,海拔约88米,站在山顶可俯视全城,清代帝王重阳之时多到此登高。据传康熙皇帝曾连续六年在重阳之日率文武百官登临山顶,祈福纳祥,并御题有《九日幸景山登高》诗曰:“秋色净楼台,登高紫禁隈。千门鸣雁度,万井霁烟开。翠拂銮舆上,云随豹尾来。佳辰欣宴赏,满泛菊花杯。”

  京城西北部的御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峰峦挺秀,视野开阔,也是清代帝王重阳登高的好去处。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起,乾隆帝几乎每年都要与皇太后在重阳节那天同登香山,并写下“名山初试菊花筵,九日登高古所传”的诗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阳节,清末“两代帝师”翁同龢陪同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到颐和园西北的金山登高,随后在日记中写道:“饭罢游乐氏园,坐北楼。因入遗光寺,与僧秀山登寺后小亭。亭在山麓,俯瞰昆明湖动荡树梢,亦云高矣。”次年九月初九,他又陪同慈禧太后、光绪帝等由静宜园梯云山馆爬上香山,登高祈福,后到十方普觉寺(即卧佛寺)拈香。

  京城百姓登高

  多到古刹禅林

  主要去五塔寺、天宁寺、

  法藏寺、燕墩等地

  在古代,北京城园林多为皇家禁苑,百姓不得入内,因此,人们只得于城外寻觅登高景点,多为寺院中的高台、高塔及较高的岗丘、山地,可一览秋日美景。京城百姓登高颇有讲究,根据距离远近,南北城人民各有自己的登高去处。

  北城居民多到京城西北的五塔寺、土城、钓鱼台、白塔寺登高。五塔寺原名“真觉寺”,位于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长河北岸,“台高5丈,缘石阶可登,极目四望,长河蜿蜒如带,乱叶飘丹,西山凝紫,斑斓景色一览无余。”《帝京岁时纪胜》称:“重阳日,北城居人于阜成门(实为西直门)外真觉寺五塔金刚宝座台上登高。”至近现代,这里仍是人们登高重阳之所。

  土城是元代城墙遗址,至清代仅剩岗丘。清杨静亭《都门汇纂》中有《竹枝词》曰:“土城关外去登高,载酒吟诗兴致豪,遥望蓟门烟树外,几人惆怅尚题糕。”杨静亭生活于嘉庆、道光年间,而《都门汇纂》成书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可见那时北京人的登高之地首选北土城。

  南城居民则多至天宁寺、法藏寺、燕墩、陶然亭等地登高。天宁寺位于广安门外,地势较高,因金秋时菊花繁多而闻名,遂成为京城百姓登高、赏菊的好地方。清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有诗曰:“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犹带玉人来。”清末民初夏仁虎所著《旧京秋词》中,亦有《九月登高昔在天宁寺》诗曰:“天宁扫塔江亭醉,九日登高会己阑。踏过煤山来万岁,琼楼玉宇试高寒。”

  法藏寺位于天坛以东,有弥陀塔,俗名“法塔”,“高十丈,七级八面,面面有窗,每窗有佛,塔内有旋梯可登。”清末震钧《天咫偶闻》载:“天坛之东有法藏寺,浮土(屠)十三级。登之,所见甚远,都人以重九登高于此。”可惜的是,该弥陀塔已于1971年被毁。

  燕墩又称“烟墩”,位于永定门外,是一座上窄下宽、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始建于元代,为旧京“五镇”之一,台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墩台西北角有石门两扇,入门后拾级可登,历45级,通达台顶,为城南地势较高的地方,每至重阳日,便有南城居民到此登高祈福。

  清朝灭亡后,皇家园林相继辟为公园,北海琼岛白塔和景山五亭、香山半山亭、万寿山佛香阁及京西碧云寺、法海寺、八大处、望儿山(即百望山)、石景山、樱桃沟也成为北京人重阳登高祈福之地。

  户力平

编辑:谷永光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18年十一黄金周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逐渐递增,每年的十一黄金周,“高速堵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 众志成城抵御“山竹”

    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针对今年第22号强台风“山竹”给广东省造成的严重影响,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

  • “网红”不是挡箭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一个网红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更多这样的网红“站出来”。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探访西宁北川河湿地公园

    • 优势栏目

      秋季美丽生态 三峡蓄水现平湖美景

    • 优势栏目

      世界最大谷粒二维码亮相哈尔滨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