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家贡献的记载分析不应“一塌糊涂”-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对科学家贡献的记载分析不应“一塌糊涂”

2018-09-26 07:17:13 科技日报

  对科学家贡献的记载分析不应“一塌糊涂”

  龙跃梅

  科技观察家

  近日,杨振宁在“纪念《自然辩证法通讯》创刊4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针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提出,“对于中国科学家贡献的记载分析工作,不是做得不够,而是根本做得一塌糊涂”,引起了科技史学界和公众的关注和热议。

  诚如杨振宁所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国内对于具体科技成果的关注度非常高,而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科学家贡献等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打开电脑、点击手机、翻开报纸,各种最新科技成果随处可见,对技术原理的分析和市场前景的解读也七嘴八舌,好不热闹!

  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更大的投入都放在具体的科技成果上,至于是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哪个团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似乎已不重要,更少有人去研究中国科技发展的逻辑和方向,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对过往的发展轨迹进行历史的研究和总结,以致出现了杨振宁所说的“一塌糊涂”。

  一项科学成果的出现不是凭空而来,有的需要时代沉淀,有的需要重大决策推动,还有的需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几代科学家持续不懈努力。具体的成果只是最后的呈现,是综合释放的结果。如果我们只盯着最后的成果,只热衷关注某个具体的技术,而对科技发展历史、科技战略、科学家的贡献等视而不见、漠不关心,那必然是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磨刀不误砍柴工。回顾和总结科技发展的历史,是为了更好推动科技的前行。挖掘某个科学家、某个研究团队在某个时期、某个阶段的闪光点,进行系统分析整理、深入研究,目的是将点串成线,将线结成网,成为厚重的历史资料,为历史把脉,为未来提供参考和镜鉴。

  未来不仅是科技成果的竞争,也是科技话语权的竞争,在这个大潮中如果麻木不仁,只顾埋头拉车,不注意对中国科学家贡献的总结和提升,不注意对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研究和升华,那么在世界科技史中“中国声音”“中国贡献”会不断被弱化。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众志成城抵御“山竹”

    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针对今年第22号强台风“山竹”给广东省造成的严重影响,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

  • “网红”不是挡箭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一个网红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更多这样的网红“站出来”。

  • 聚焦2018年教师节

    九月丹桂香,教师迎佳节。教师节来临之际,社会将更多目光投向教师队伍。怎样才能让教师安心、舒心,从而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香港惩教署1只8岁警卫犬退休 市民可申请领养

    • 优势栏目

      30岁女子患病,7岁女儿忍痛抽出骨髓血:妈妈,我来救你!

    • 优势栏目

      全国查处大办婚丧喜庆问题3155起:违规办了哪些“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