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自白:无悔从医选择 不要神化也不要魔化医生-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医者自白:无悔从医选择 不要神化也不要魔化医生

2018-08-19 00:24: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19日电(记者 张尼 冷昊阳)19日,中国医师迎来职业生涯中首个专属节日——“中国医师节”。这些守护在生命健康第一线的白衣天使有何职业感悟?又有哪些节日心愿?中新网记者日前走进这一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

  一位曾经饱受风湿病困扰的藏族病人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与栗占国(右二)合影。 受访者供图

  “希望学科能有更大发展,为更多患者减少病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栗占国

  从医30余年的栗占国,长期工作在风湿病临床一线。回忆自己从业经历,他感慨颇深。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整体的医疗水平还不高,风湿病免疫学科因为不是“要命”的病,公众知晓率低,也不被重视。

  “那时人们对风湿病的认识就是疑难杂症,没什么好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栗占国说,由于相关研究滞后,使这类疾病的致残率高,患者本身也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专科医生数量相对短缺、疾病本身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这都为栗占国的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作为医生,每每看到患者康复,都能让他感受到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

  栗占国回忆,曾经有位藏族病人,因受风湿病折磨,完全不能自理。病人千里迢迢从拉萨来到北京求医。经过栗占国的努力,最终病情得到控制,病人也回归了正常生活。

  “栗医生拯救了我的一生。”当这句话从这位藏族妇女口中说出时,栗占国觉得一切付出都很值。

  令栗占国欣慰的是,当年国内不太受重视的风湿免疫学科也迅速发展,成为了综合医院里发展最快的学科。他的团队和十余家医院联合探索建立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如今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栗占国看来,“中国医师节”的到来,对弘扬医生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性来说,是良好的契机。

  “坦率说,如今,医患之间出现的一些不信任,是两伤的状态。越是在这种条件下,医生越应当有责任和担当。把患者当亲人,没有解决不了的诊断,也会有治疗的对策方法。”栗占国说。

杨爱君在诊室工作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希望将来有更多优秀的孩子学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副主任 杨爱君

  “宁治十男人,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中医中的这句名言,从侧面反应出了儿科大夫的工作难度,但杨爱君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28年。

  每天早上七点十分准时到医院,平均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晚上还要整理各类教学与科研材料……这是杨爱君的工作常态。

  “几乎没过过完整的节假日,门诊是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二点半,基本不可能有喝水和上洗手间的时间。”杨爱君说。

  即便这样,儿科依然是医患矛盾最容易爆发的科室。由于患者多是没有表达能力的儿童,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诊治难度增加,加之家长心情焦虑,都大大增加了医生的执业风险。

  杨爱君说,每当患者家属因为情绪激动恶语相向时,难免会感到委屈压抑,甚至萌生出“不想干”的念头,但这样的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因为自己的成就感是任何职业都不能比拟的。

  2010年,杨爱君的科室里收治了一个体重只有800克的早产儿,孩子在医院住了79天,经历了各种呼吸、循环、喂养方面的困难,终于在全科室的努力下顺利出院。如今,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上了小学,身体健康。

  “为了纪念这段经历,孩子的名字中还加上了友谊医院的‘谊’字。”回顾这段经历时,杨爱君仍然记忆犹新。

  职业生涯中迎来首个中国医师节,也让杨爱君感到欣慰。她相信,未来医生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待遇都会有所提升。

  “希望我们能尽快实现医改目的,让患者满意,让医务人员得到实惠,有更好的职业成就感。更希望将来有更多优秀的孩子学医,特别是儿科,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杨爱君说。

孙浩睿在手术开始前为麻醉后的病人进行气管插管。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希望得到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尊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医师 孙浩睿

  “在手术室里,一个独当一面的麻醉医生,就是患者的安全墙。”在医学院读书时,老师的一句话打动了孙浩睿,从此他选择了麻醉科。

  “很多人习惯称呼我们为‘麻师’,其实我们也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进行临床执业的医生,只是选择了麻醉专业而已。”谈到外界对自己专业的误解,29岁的孙浩睿解释说,自己日常工作鲜为人知,但却一点不轻松。

  “我们的工作并非只是给手术台上的病人‘打一针’那么简单,每一台外科手术的成功都离不开麻醉医生的配合。只要病人在手术台上躺着,麻醉医生就要寸步不离,时刻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随时调整麻醉药用量。”孙浩睿说。

  相比其他医学专业,选择麻醉专业的医学生并不多。但国内三甲医院手术量巨大,导致麻醉科医生出现很大缺口,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

  大部分三甲医院麻醉科的一线医生,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0-12小时、吃饭上厕所都要有同事替换才行……这样的工作强度是孙浩睿报考医学院时不曾了解的。尽管如此,孙浩睿依然喜欢这份工作。

  他回忆,一次在胃肠镜门诊麻醉时,一个门诊患者在检查室麻醉苏醒后,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患者一句话都没说,但当时作为医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刚工作3年的孙浩睿坦言,“和其他行业的人相比,我的收入真的不算高,工资中至少有一半要支付房租,这对于在北京生活的年轻人来说压力很大,但还是没后悔这个选择。”

  医师节到来,孙浩睿最希望的,还是得到全社会对医生的理解和尊重,更希望未来医生们的付出和所得能更匹配,让医学成为更有吸引力的专业。

  “大家不要神化医生,也不要魔化医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医学中心主治医师 易端

  回忆起当时为什么选择学医,30出头的易端说,当时只是因为家里很多亲戚是医生,所以那时认为医生是个不错的职业。

  历经北京大学10年的学习之后,易端进入了北医三院,高强度的工作一度让他吃不消。

  “当时我还在麻醉科,医院每年有3万多台手术,都需要麻醉医师跟进。有时候连轴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还要做手术,真的身心俱疲。”易端回忆说。

  尽管如此,易端还是认为自己这样的付出值得。用他的话说,独立收治病人,并看到患者重回健康时,成就感爆棚。

  30岁那一年,已经“转战”到疼痛医学中心的易端接到一位多次发生脑梗、并伴有心脏病和严重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当时病人已经不能行走,吃药根本解决不了。

  “因为病人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所以没人愿意为他做手术,于是他辗转来到北京找到了我。”易端说,自己最终冒险收治了这位病人,并通过微创手术解决了问题。

  凭自己的手术刀,让病人重获新生,这种满足感对于易端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易端坦言,医生与患者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如今医患的相互不信任对双方都有损。病人不相信医生,医生治疗起来也畏首畏尾,最终受损的还是百姓,是中国的医疗事业。

  “大家不要神化医生,也不要魔化医生,希望可以坐下来,像朋友一样。”易端说。

马云龙在诊室为病人诊病。(受访者供图)

  “学医学了11年,只想给病人好好看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医学中心住院医师 马云龙

  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经过漫长的学习后,马云龙进入了北医三院疼痛医学中心。

  尚在规培期间的马云龙,生活可以用一个“忙”字来概括。周一至周五出全天门诊,周末不定时加班,晚上回家看文献、做研究……这样的节奏让他“几乎没时间喘息”。

  除了工作强度大,和患者沟通对于刚出校门的马云龙来说也是个挑战。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和患者沟通的挺好呢,但之后不明不白地你就被投诉了,还有患者因为种种误会恶语相向的。”回忆起这些经历,马云龙也很无奈。

  没办法给所有病人加号也让马云龙很为难,“很多患者是从外地过来的,他们真的不容易。但有时候规则就是规则,已经挂号的病人都看不完,又能怎么办呢?”

  医师节到来,这位年轻的医生很欣慰。谈到心愿,他说最希望的还是患者可以理解自己,医生也一定要理解患者,因为每个病人都不容易。

  “学医学了11年,只想给病人好好看病,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马云龙说。

编辑:肖天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重载铁路桥梁转体创“新高”

    • 优势栏目

      浙江洞头“一元食堂”为老人传递幸福“滋味”

    • 优势栏目

      2018阳光少年成长营闭营仪式在京举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