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北川之间的穿行者庞贵举:镜头里的毁灭与重生-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人间

新老北川之间的穿行者庞贵举:镜头里的毁灭与重生

2018-05-10 16:12:38 北京晚报

  人物小传

庞贵举

  62岁,北川人。

  2008年地震后,在外打工的庞贵举费尽周折回到了北川。因北川老县城封闭无法进入,许多人在山上的公路边眺望北川县城,庞贵举发现了景家山上的一块高地,可以看到老县城遗址。震后不久,庞贵举便在老县城的废墟外,搭建了一个平台,取名“望乡台”,在这里可以看到被地震摧毁的老县城。庞贵举为参观者义务讲解地震故事,北川的历史与文化,直到2013年春天,庞贵举来到了新北川经营起一间照相亭。“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对我们帮助的感恩。”

  北川新县城,写着“巴拿恰”的门楼前,62岁的庞贵举拿着相机,对准穿着羌族民族服饰的拍摄者,在“北川巴拿恰”前留影纪念。

  北川新县城位于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地处黄土镇与安昌镇之间,距离北川老县城23公里,紧邻安昌河。新城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一条支流穿城而过,整个城市的建筑也显现着浓郁的羌族特色。

  汶川地震后不久,庞贵举便在老县城的废墟外,搭建了一个平台,取名“望乡台”,因为在这里可以看到已是断壁残垣的老县城。庞贵举也开始通过相机,为来到老县城的人留下人与城的纪念。

  2013年春,庞贵举来到了北川新县城意为“做买卖地方”的“巴拿恰”前,与朋友一起租了间照相亭,以照相与出租羌族民族服装为业。

  十年中,北川浴火重生般的变化,保留在庞贵举的镜头中。

  望乡台上的讲解员

  北川新县城,一排排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羊角、羊头这些羌族标志的图案随处可见,凸显浓郁的羌族风情。新北川大道、滨河路、新川路修葺一新,学校、医院、超市也一一齐备。

  “巴拿恰”源于羌族语言的音译,意为“做买卖的地方”,也成为北川新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庞贵举的照相亭就在巴拿恰前的禹王桥广场,2013年开始,庞贵举来到这里。

  来巴拿恰前,庞贵举一直在北川老县城,一个可以看到老县城废墟的高地。大地震后,在外打工的庞贵举费尽周折回到了北川。因北川老县城封闭无法进入,许多人在山上的公路边眺望北川县城,庞贵举发现了景家山上的一块高地,可以看到老县城遗址。震后半年,庞贵举向信用社贷款5000元,在高地上搭建起一个约30平方米的祭奠台、购入望远镜、相机、地震纪念画册等,摆起了小摊子,取名为“望乡台”。

  许多北川老县城里的幸存者也在这里纪念亲人,一些外来人则在这里远眺满目疮痍的北川老县城,感叹一段凝固了的时光。庞贵举也在这里成为了一名讲解员,讲述着老北川县城的故事以及羌族文化。

  巴拿恰前的摄影师

  北川是我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新县城中无论是公共设施建筑、安居房建筑还是休闲娱乐建筑,外观上都融入了羌族元素。

  巴拿恰商业街上开有风味餐馆、烧烤屋、土特产店、羌族手工制品店……对面的广场上,庞贵举的照相亭旁,挂着几排羌族的民族服饰,游客在这里花上十元钱,便可将穿着民族服饰的身影“刻印”在新北川。

  “望乡台”拆除后,庞贵举在老县城周围通过拍照的方式维持生计。直到2013年春天,庞贵举来到了新北川经营起一间照相亭。

  外地的游客围拢在照相亭的民族服饰旁,挑选着喜欢的样式。一家老北川人带着外地的亲戚来到了北川新城,参观着新北川的变化。

  在广场上,一大家子人合影留念。庞贵举拿起相机,选择避开耀眼的光线,又能体现新北川特色的拍摄角度。拍摄中,庞贵举注意着每个人的表情。拿到照片后,一家人连连称赞照片拍得好。在照相亭中打印照片的庞贵举也露出了笑容。

  庞贵举仍旧不愿站在广场上招揽生意,坐在照相亭附近,有人咨询时,他才凑上前介绍。几名年轻的游客在自拍后,来到了庞贵举的照相亭,想要打印出拍摄的照片。“给点钱就行。”在游客咨询价格后,憨厚的庞贵举并未开出离谱价格。“虽然我靠这个养家糊口,但也不能没有诚信漫天要价。”

  庞贵举的照相亭,是与朋友共同创办,一共有三家经营者,每家每月经营十天。在不经营的时候,庞贵举也愿意拿着相机,在新老北川中走走,记录老北川的过往,也不忘捕捉新北川的点滴变化。

  时代之间的穿行者

  爱好摄影的庞贵举,与相机打了几十年的交道。

  与庞贵举不同,照相亭的另外两名经营者少有摄影经验,在经营伊始,庞贵举闲暇中还负责教他们摄影技术。

  照相亭一年的租金,庞贵举需支付6000元,平均下来,每月他可以得到2000多元的收入。在庞贵举看来,他们的创业之路也并不容易。庞贵举的家住在北川通口镇,震后房屋毁坏。在得到了相应的援助后,自己花了不到10万元,建起200多平方米的新房。

  2012年夏天,庞贵举生平第一次来到北京,住进了当年赴北川抗震救灾志愿者的家中。“大,真是太大了。”这是庞贵举初到北京的印象,因为地震,他与许多当年的北京志愿者成为朋友。

  7月1日,庞贵举在天安门观看了升旗仪式,当国歌响起时,他早已热泪盈眶。“幸亏有北京和全国人民的帮助,我们才能很快重建家园,开始新生活。”回到照相亭后,每当遇到北京游客,庞贵举都能一下子从他们的口音中识别出来,也会与他们聊起自己在北京的见闻。

  北川新县城,小区周围遍布绿地,干净整齐的街道向前延伸,路旁栽满了各种花木。一个现代的小区旁,保留着一处木质旧民居,显现着纯朴的模样。

  “一晃十年,时间会抚平我们的伤痕,但没有让我们忘掉过去。”北川新县城与老县城相距23公里,从新兴的现代城市到已成地震遗址的废墟间,庞贵举和北川人也经受着心灵的反复震撼与洗礼。

  本报记者 赵喜斌 本报记者 白继开 摄影

编辑:卢云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1

      【汶川地震十周年】映秀花开

    • 优势栏目

      【热点关注】配售成风,药酒可以这么卖吗?

    • 优势栏目

      “禁修车”的锅 不该让治霾来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