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重污染延缓72小时的背后-中工民生-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民生

民生头条

北京重污染延缓72小时的背后

2018-12-06 15:58:56 北京晚报

  北京重污染延缓72小时的背后

  中科院王自发团队研发多模式空气质量预报系统 为应急减排提供精准预警

  王自发(中)和团队同事在大气物理所的325米铁塔前

  今年秋冬季以来,雾霾重污染在经历了去年的“蛰伏”后,又开始气势汹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关注着每一次重污染过程,他的微信朋友圈每天都在“直播”空气质量的变化。令人欣慰的是,如今每次重污染过程,得益于区域应急联动,都会大幅削减排放强度,使得污染等级下降,污染症状减轻。比如11月24日前后的空气污染过程,气象条件与2016年类似,得益于预报系统的准确预判,生态环境部提前部署京津区域联动应急,峰值浓度比2016年同一过程降低了近40%,北京市延缓了近72小时左右后才达到重度污染水平。   准确发布重污染预警等级,科学启动减排措施,前提是对每一次雾霾重污染过程的踪迹有清晰地预判和掌握。这也是王自发带领团队多年来的攻坚方向,如今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空气质量多模式预警预报系统已经在各级环保部门得到广泛应用,预报准确率大幅提高。环保部门对京津冀区域重污染过程的预报识别率已近100%。

  打破统计惯例 引入网格概念

  王自发本科读的是大气探测,也正因为这个专业背景,让他对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下的传输有更多的认识。2002年王自发回到国内,任职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当时已经申奥成功的北京正在下大力气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王自发开始带领团队做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的研究,“预测预报是大气治理的基石和耳目,非常重要。”他说,过去环保部门用“统计”概念进行空气质量预报,比如多少风速时曾经出现过怎样的空气质量,从而得出一个未来的空气质量概率,“现在用这套方法肯定不行,不仅预报时效太短,而且大气污染越发呈现远距离传输,只统计本地的情况,预报准确度会大大下降。”王自发说,必须要打破这种惯例。

  当时国外已有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平台,但王自发发现并不适用于中国,因为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污染排放特点也不一样,“人家已经开始关注光化学污染,我们还停留在煤烟、机动车尾气、工业复合污染的阶段。”因此必须构建中国自己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

  空气是流动的,地面是不平的,煤烟、尾气等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何“锁定”空气污染趋势呢?王自发想到了网格概念,地域上以水平距离、空间高度为尺度划分网格,时间上以分钟进行分割,搜集每一个空间网格在每一个时间点的天气情况、污染排放情况,抽丝剥茧形成数据,然后纳入统一的超级计算机大平台进行计算预报分析。借助中科院自有的监测网络,以及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王自发和团队同事反复模拟这套技术的可行性,最终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

1 2 共2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一张退休证的前世今生

    • 优势栏目

      2018年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巡回赛闭幕

    • 优势栏目

      未来医疗综合体啥模样? 看400名中外专家来描绘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