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当致富遇上治污 拆了养猪场,生计咋保障(民生调查·远近利益咋兼顾③) 核心阅读 要环境还是民生?这是摆在生猪外调大市江西省高安市面前的难题。重拳出击整治生猪养殖污染不能松懈,但拆掉散乱养猪场之后,仍要通过补偿、减损和引导帮扶养殖户,并鼓励他们转换思路,引入生态环保的新型养殖方式。如此一拆一扶一转,使环境、民生与产业三不误。 江西省高安市是生猪外调大市,知名的“高安猪”便产自这里。养猪,让很多高安人脱贫致富;但也因为养猪,给高安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随着国务院“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出台,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成了题中之义。 然而,推进养猪场整治,面临许多难题:养猪户的损失,怎么补偿?养猪户今后的生计,如何保障?全市的养猪产业,又将何去何从?在环境、民生与产业的多个维度里,高安市尝试着探索统筹兼顾之策。 拆: 重拳出击治污染 出栏价格每斤9块3!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波动,高安市的生猪价格终于在2016年攀上了一个高点。养猪人迎来了“好时候”,这让八景镇灶岗村的养殖户杨勇感到兴奋。 杨勇有1000多头生猪、70头母猪。在高安,这是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规模。“过去年份好的时候,一年能赚20多万。要是按照9块3的价格卖,2016年的利润还要创下新高。”当时心里头的盘算,杨勇还记忆犹新。 可就在这时,一道严厉的禁令来了。2016年10月开始,高安市重拳出击,集中整治生猪养殖污染。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乡村千名干部齐上阵,参加禁养区猪场拆除退养专项整治工作。 杨勇的养猪场紧邻村庄、背靠河流,恰好处于绝对禁养的区域。“要是把猪场拆了,损失得有好几十万。”算完了账,杨勇呆住了。 面临艰难抉择的,不止杨勇一人。养猪,是很多高安人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2000年前后,高安市的养殖规模达到高峰,猪场达7500多家,母猪达16万头。门前屋后、荒山荒坡,大大小小的猪场随处可见。 然而,到了2010年前后,多年散养、乱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积累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村庄散发臭气、水体变黑变质、土壤遭到破坏、地下水源受到污染、重大疾病易发多发。高安市政府,也曾多次治理环境不达标的猪场,仅在2014年和2015年就拆除了2000余家、100万平方米。但养殖户们的侥幸心理却一直存在:“等等看,能养一年是一年。” 而这一回,杨勇却不敢侥幸了。“我的猪场确实违规,村民们因为猪场臭气熏天,怨言也越来越多。而且这次政府抓环保的决心特别大,各级干部不断地上门讲政策、做工作。” 怎么办?杨勇作出了选择:拆! 母猪转手、生猪卖掉、猪栏猪舍全部拆除。“要说不心疼,那是假的。”杨勇说,“可按照过去那样,也不是长久之计。拆掉,那是迟早的事。” 但杨勇也坦言,促使他下定决心的,关键还是一系列的补贴、帮扶政策。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9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