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每天傍晚,63岁的谢兴昌都会悠闲地坐在自家院子里,看着整洁、宽敞的房屋,享受着如今的生活,很是惬意。每每谈及20年前搬到闽宁镇后生活的大变化,“像做梦一样”就成了他的口头禅。 “政府建村子,一定差不了” 1997年7月,骄阳似火,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村支书谢兴昌用一副扁担挑着全部家当,“我要带领全村人离开这个靠天吃饭的穷地方。” 当月,他来到玉泉营开发区农场,准备参加闽宁村奠基仪式。看着农场一片片的玉米、高粱长得那叫一个美气,他便各掰了几根,准备带回村里给大伙“开开眼”。 7月15日,闽宁村正式奠基。“政府建村子,一定差不了!”参加完奠基仪式,谢兴昌就急忙往老家赶。可回到村后,好多人不相信他带回来的好消息。谢兴昌拿出从农场掰下来的玉米、高粱。“看看,长得多好,咱们这里哪能种出这样的庄稼。”听完谢兴昌的动员,10余户村民跟着他搬进了闽宁村。 “不能回,以后一定有甜头” 处于起步阶段的闽宁村,条件相当恶劣艰苦,一些人打了退堂鼓,就连谢兴昌的妻子也嚷嚷着要回去。“不能回,现在受点苦,以后一定能尝到甜头。”事实证明,谢兴昌是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闽宁村的基础设施跟上了,水、电、路全通了,山上的其他村民也都争先恐后往来搬。 到了1998年,落户闽宁村的人越来越多,谢兴昌就带领大伙种枸杞。“一亩地投1000元,第二年就挣5000多元。大家在山上种了一辈子的地,哪种过这么挣钱的东西啊。”当他将卖枸杞挣到的钱分给50户村民,大家伙儿攥着钱开心地笑了。 “搬下来,就是让咱们脱贫的” 2000年,闽宁村改名为闽宁镇,让这片脱贫致富的热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闽宁人“突出项目带动,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的思路越发清晰:福建商人承包了6万亩葡萄地,提升了当地枸杞整体水平,吸纳就业3000人;山东企业建起了光伏农业大棚,花卉、香菇、蚯蚓、蝎子是这里的宝贝,移民园区务工每人每年收入超过2.5万元;宁夏壹泰牧业有限公司建起肉牛养殖基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发放2000元~4000元分红…… 看到当年一起搬来的乡亲们纷纷脱贫致富,老支书心里很是乐和。发生的这一切,正如他当年对村民说过的一句话,“政府让咱们搬下来,就是让咱们脱贫的!” “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在闽宁镇产业发展的同时,民生事业也大有进步。仅2015年,闽宁镇就投入资金17.43亿元,不断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医疗、教育、文化、养老项目扎实推进,学校、卫生室、广场一样不差。 谈及过去的日子,谢兴昌兴致有余。他领着记者走进自家的房子。“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宽敞得很,你再看看我家的灶房,连装修带冰箱、餐桌,一套下来花了3万多元。”轻描淡写间,就让我们体会到了谢兴昌一家的好日子。20年前毅然下山,20年间焕然巨变,“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步入晚年的谢兴昌说。 记者 范晓儒
农村贷款难 支农贷款卡在哪?(图) 2014-08-03 |
脱贫攻坚,说说我们的心里话⑧ 2016-03-01 |
地,究竟该咋种?(图) 2016-05-29 |
大学能否培养出“农场主” 一场源自安徽农... 2017-01-13 |
打工者的临时家园(图) 2017-03-30 |
85后留日女村官 领头开办公司奔“钱”景 2017-05-02 |
河北青龙县穷村238户搬进新楼房 2017-05-23 |
古城衢州许全域旅游“新愿”:美丽公路添圆... 2017-05-24 |
以前富一个 现在富一村 2017-06-27 |
患病贫困户成“养虾大王” 两年来从未笑得... 2017-07-10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