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的五年双十一 中工网记者车辉 在双十一来临时,记者对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勇进行了采访,他回顾了他所经历的5年双十一。他认为,这5年印证了网购逐渐引领消费潮流和中国商业变迁的过程。 张勇回忆,2009年以前,11月11日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而到2012年,它却成了一个标志性节点,不仅成就了一个销售传奇,而且成为网络卖家、平台供应商、物流企业的必争之地。 “2009年网购还是一个新鲜事务,虽然只有27个品牌参加了双十一,但全场五折的宣传口号还是极大刺激了消费者的网购热情,双十一活动当天5200万销售额远高于平时交易量。” 张勇对于双十一的初衷也只是希望模仿美国的“网购星期一”,为网购和淘宝商城(天猫前身)造势。从这点来说,他做到了。 事实上,2009年是2008年后受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深化的影响,国内多数行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包括网络零售的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却意外繁荣,成为危机背景下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当年制约人们进行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是“不习惯”。据当年CNNIC调查显示,45.3%的受访者由于不习惯而放弃网购,同时,在B2C网站的浏览者中,有18%因为缺乏支付工具而没有进行网购。 到2010年,中国网购市场延续用户规模、交易规模的双增长态势。这一年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人,淘宝网也开始力推诚信保障体系,降低了消费者转向网购的心理门槛。 他介绍,这种心理的变化带来最大的显现是当年的双十一成交突破9.36亿元,超过了香港一天零售额。之后的2011年,2012年,销售量不断突破,2012年双十一当天的销量也从淘宝全网52亿元攀升到去年标志性性的192亿元,网购正式成为了消费者主要购物形式。 到2011年,双十一除了吸引了国内品牌参加,诸多国际大牌也加入了此阵营。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个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渠道冲突。“开始对线下实体店造成了冲击。” 张勇回忆,2010年,快递业承载能力与发展水平无法跟上电商的发展,再加上年底雨雪恶劣天气等因素影响,物流短板开始显现。“这个问题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 进入2013年,移动互联网狂飙突进。张勇表示,今年双十一最大不同是移动互联网将扮演主要角色,每个手机终端就是一个触达用户的通道,趋势将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改变,单一终端向多终端转变。